如何开源节流?吸引百姓、企业和政府的目光
三只钱袋子,事关你我他
本报记者 李丹超
本报记者 李丹超
每年两会,“钱袋子”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到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万元,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100%……”
几个简单的数字背后,不仅是一个深奥的民生课题,更凸现一份沉甸甸的民生情怀:百姓的钱袋子如何更鼓?企业的钱袋子如何更有保障?政府的钱袋子如何开源节流?
三只钱袋子,事关你、我、他。围绕这些问题,记者多方采访代表委员、居民、企业家和专家。
百姓:创富规划来挖潜
德清筏头乡后坞村的老陈,把家里的老农房租出去开民宿,20年租期收30万元租金。收到租房款,老陈却不知道该怎么用这笔钱。
老陈的烦恼,反映出不少人的困惑:钱袋子鼓起来了,该怎么管、怎么用,能不能再鼓一些?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浙江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537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571元,居全国各省区首位。数据增长的同时,一些市民却抱怨:为什么生活品质和幸福感难见提升?
症结就在供给端升级没赶上需求端呼应。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系主任金戈认为,去年物价走势相对平稳,老百姓花钱却没有买到优质服务和产品,说明处在供给产业链上的制造业,没有及时跟上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要提升百姓的获得感,除了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百姓的钱袋子再鼓一些也极为重要。不少代表、委员说,既要在提高工资性收入上绞尽脑汁,还要善于发掘家庭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潜力。
这需要聪明的致富规划。
省人大代表、温岭市统计局社会经济调查队高级统计师蒋玲珠认为,家庭经营差异是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少的农村地区,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导致居民增收难、增速慢。
如何使农村成为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富矿?蒋玲珠代表说,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旅游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瞄准乡村旅游;有独特农产品优势或特种商品的地方,可以做农村电商;一些工厂聚集的地方,需要劳动者提升工作技能。
比较来看,财产性收入的差异是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较大的主因。2015年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达6048元,而农村居民仅为608元,为城镇居民的十分之一。
省人大代表、浙江创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健说,目前我省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还不到5%,远低于美、英等发达国家居民20%以上的比重,说明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宽健康的民间投资渠道。
省政协委员、启天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德相提醒,老百姓要学会“守护”钱袋子,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政府要普及居民对财产的法制意识、维权意识;进一步保持金融环境稳定,拓宽中小企业、创新型企业和农业、农村、农民的资金融通渠道,以增加百姓的财产性收入来源。
企业:投资转型增动力
“世界经济形势整体下行”,今年两会上,大多数来自企业的代表和委员这样评价。
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发展面临求新求变。面对越来越窄、越来越难的收益渠道和投资环境,企业钱袋子该如何保障?如何快速降成本、培育新的增长极?
降成本,要舍得下成本。省人大代表、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建清说:“从长远来看,企业得提高生产效能、精细化管理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靠品牌争优势。传统制造业需转型升级谋求新生,第一步是‘机器换人’,需要大量投入,企业如在抉择时摇摆不定,就会错过最佳转型期。”
显而易见,“机器换人”可以降低固化土地、厂房的资本占有量,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稳定性。在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自动流水车间里,5000平方米的车间工人寥寥,人均产值却达316.7万元。据调查,我省平均每家“机器换人”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提高20%左右。
不少企业界的代表和委员结合自身经历谈到,通过“四换三名”等创新驱动,不少企业走出了经营粗放、产能落后、效益低下的困境,“来钱多了、快了”。
潘建清代表认为,企业还要积极投身资本市场,舍得“放”权,让公司股权多元化,提高抗风险能力。这两年,他将企业资本投向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给企业持续增长带来了新动力。
省政协委员、中汇(浙江)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小强认为,经济发展提质转换期,很多传统企业很焦虑,有时候一窝蜂地去挤占一些新兴产业。他说,企业投资也要转型升级,即使投资新兴产业,如果对这些行业不了解、没看懂,一定要慎重,不妨重新审视。
政府:资金流向补短板
1月7日,诸暨市利用PPP模式推动的浣东再生水厂开工建设。诸暨市水务集团代表诸暨市,与北京一家科技公司达成协议,按3∶7比例出资成立项目公司。
将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权方式转移给社会主体,实现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的联姻和共赢,时下已颇为流行。2015年,省财政厅向社会推出85个PPP推荐项目,总投资达2348亿元。省人大代表、海宁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一兰说,在公共服务领域主动引入社会资本,提高运行效益的同时降低政府投入,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其他重大民生领域。
政府的钱袋子,如今不仅被公众聚焦,也面临收支能否平衡的问题。
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刚性增长,就是其中之一。省人大代表、省财政厅厅长钱巨炎说,从收入看,国家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并推动营改增全面扩围,在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会带来政策性减收;从支出看,民生支出刚性增长的趋势没有改变,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等增支需求仍然较大,中长期支出压力不小。
经济新常态下,政府钱袋子该怎么管好、用好?钱巨炎代表说,该花的一定要花、不该花的一定不花,该少花的不多花、该多花的不少花,才能平衡好预算盘子。
该少花的地方,想方设法抠紧袋口。金戈说,政府官员要以财富管理者的身份精打细算,预算支出更透明化、审批程序更规范化、人大审议更专业化、公众参与更广泛化。2015年,省级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支出预计执行数3.33亿元,就比2013年下降了53.1%。
那么,什么是该花的钱?“补短板就是该花的。七大万亿产业、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些代表和委员提到,钱要花在推动供给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短板”上。省人大代表、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水福说:“政府要着力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对优质企业再次‘放水养鱼’,从多方面减少企业负担,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
民生事业也占很大的比重。2015年,全省新增财力用于民生支出的比重达到72.3%,重点支持实施省政府“十方面实事”和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保障房等民生事业。
在用好存量的同时,财政部门要严格依法治税、体现税赋公平。钱巨炎代表说,要着眼长远,培育一批符合转型升级方向、可持续发展的财源,做到细水长流,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要收入;同时,完善现代征管制度,借助高科技手段,提高将税源转化为税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