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省两会特别报道·新观察

不断推动教育均衡化发展

  新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既是政府对教育投入的高度重视,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承诺。

不断推动教育均衡化发展

  石天星

  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所公布的十大民生实事中,有一件实事是围绕教育提出的——要加快标准化中小学校建设,“新建成250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到93%;新建成160条中小学塑胶跑道,校园塑胶跑道覆盖率达到90%”。笔者认为,这里面包含两个方面的目标:一是均衡,二是增量。

  对于新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数量和覆盖比例,《政府工作报告》中都给出了明确的指标,这既是政府对教育投入的高度重视,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承诺。

  依据我省2011年出台的《浙江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基准标准》,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标准”既包括规模、班额、教育技术装备等物资条件上的要求,也包括教师编制、学历职称、培训等师资队伍条件上的要求。“标准化”将使每一所中小学校都能拥有大体均衡的条件, 无论是校舍、教学设施、图书馆藏书等硬件上,还是师资队伍、学校课程等软件上……

  长期以来,优质教育资源被人为地集中调配到城市中的重点校、名校中, 城乡间教育的差距被人为拉大,而教育均衡的关键在于优质教育资源如何调配。建设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 让农村中小学尽快达到底线的标准,为农村孩子创造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既是为义务教育补齐“短板”,也是为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助推加力。只有推动教育均衡,才会有教育公平,进而才会有社会公平、公正。

  另一个方面是“增量”。随着农村人口外出到城市打工,很多家长也把孩子带到城市读书,城市里学生数量每年都在增加,教师编制的增长已跟不上学生增长,而农村生源减少后,教师编制也越来越少,农村中小学长期面临艺体科教师严重缺编和教师结构失衡等问题。而随着“全面二孩”政策放开,以女教师居多的中小学今后可能又会出现教师扎堆生育、学龄儿童逐步增长的局面,这些都需要政府加大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以“标准化”守住教育质量的红线,让城乡义务教育共同发展、共同提升。

  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国家将民办学校也纳入到了享受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政策的对象范围,这意味着千千万万只能就读于民办学校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都将享受到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共费用的拨付,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正不断加大,而无论是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建设,还是塑胶跑道的建设,都既需要省级财政的统筹,也需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还有专家指出,建设标准化学校,并非要所有学校都建成千校一面,个性化发展应成为各个学校的自觉追求,学校发展过程中,应自觉培养独具特色的校风、学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各中小学办学规模的标准化, 也并非要求各地中小学的办学规模都达到同一水平,应组织教育、经济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政府官员科学制定本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的标准,使之与当地的社会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作者系本报评论员】


浙江日报 省两会特别报道·新观察 00012 不断推动教育均衡化发展 2016-01-28 浙江日报2016-01-2800022;浙江日报2016-01-2800021 2 2016年01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