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大地,共谱发展协奏曲
——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综述之五
本报记者 王庆丽
本报记者 王庆丽
省两会前夕,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超过两万元,连续31年领跑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例非常接近2∶1的目标,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在此之前,去年初我省摘除了全部26个“贫困县”帽子,消灭了区域性整体贫困现象;去年底,全省20多万年人均收入低于4600元的贫困人群实现全面脱贫,让绝对贫困成了历史……
宫商角徵羽,古代音乐的五声音阶。如果能把这五音调谐好,“唱和如一、宫商协调”,那被认为是人间至美乐章。从此,“协调”一词就成了人们的一种理想境界,从音律走向生活,从娱听享受转向价值追求,渐渐成为人们对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
2003年7月,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在总结浙江经济多年来的发展经验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省发展的八个优势,提出了面向未来发展的八项举措——习近平同志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确定的“八八战略”,从此成为历届浙江省委的总纲,坚定不移,始终如一。
“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八八战略”中提出的这些思想和理念,在一届又一届省委的践行和探索中,不断走向新境界。
山海牵手,
书写区域协调新篇章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北次三经》
大寒时节,我们从舟山本岛出发,一路驱车疾驰于一座座跨海大桥上,途经9个涵洞、两个隧道,经里钓、富翅、册子、金塘4岛后抵达宁波镇海。头顶,蓝天白云,悠游相伴;脚下,浩瀚东海,任性穿越。
上古神话中,炎帝之女精卫,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只为将这片海域填平。2009年12月26日,历经10年建设、我国最大的岛陆联络工程——舟山跨海大桥全线通车,从此岛城与内陆紧紧连接。
2003年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舟山调研时强调:“连岛工程对于浙江省港口资源整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去年5月25日,当习近平总书记第14次踏上舟山群岛时,这里已是全国唯一以海洋经济为主的国家级新区,并且作为江海联运中心,正在崛起为长江经济带上一颗耀眼明珠。
“跨海大桥带给舟山的是质的变化,大桥效应已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带给舟山人思想观念上的巨大冲击。”舟山市发改委副主任、招商中心主任周国岭说,从离岛变成半岛后,舟山真正融入长三角,在国家海洋经济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也更加凸显。
如果说,舟山跨海大桥跨越的是空间距离,那么从2002年起实施的“山海协作工程”,则是在全省范围内多维度、全方位开启的区域协作、经济互补的发展新模式。这里的“山”,是指浙西南山区和舟山海岛地区等当年的欠发达地区,“海”则包括杭州、宁波、嘉兴、绍兴等沿海平原的经济发达地区。“山海协作”,吹响了山呼海应的区域协奏曲。
2006年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指出,“山海协作”工程是把欠发达地区培育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新平台和有效抓手,是科学发展观在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具体体现。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14载春秋中,我省沿着这一思路,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把“山”那边的资源、劳动力、生态等优势,和“海”那边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把各自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如今,一个个由双方共建的山海协作产业园区内,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项目纷纷落地,为这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一座座原生态的静谧山村也已敞开怀抱,通过各种合作项目的引进与实施,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最新统计显示,2011年至2015年9月,全省共实施山海协作特色产业合作项目2952个,推进建设9个省级山海协作产业园,组织培训并转移劳动力33.43万人次,扶持低收入农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家庭工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等群众增收项目330个,呈现出“山”与“海”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
2015年12月31日,我省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山海协作工程的实施意见》,标志着“山海协作工程”再谋新篇。去年刚摘下“欠发达地区”帽子的淳安等26县,力争在“十三五”期间与经济强县同步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
往来通达,
建构城乡发展新路径
“山川涸落,天气下,地气上,万物交通。”
——《管子·度地》
2015年12月26日上午8时28分,由上海虹桥始发的G9331次动车组列车,缓缓驶入缙云西站,并经丽水抵达青田,宣告全省地级市内的动车组全部通车。万众瞩目的金温高铁,就这样把来自于沪、杭等地的都市繁华,悄然投进丽水这个清秀而隐秘的山区小城,这也标志着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迈向新台阶。
自先秦以来,从万物的萌动与交相通达,到涵盖铁路、公路等6种运输方式及邮政、电信等邮电事业的总称,“交通”一语,历经数千个春秋,在新时代的浙江生发出全新的内涵与外延。
“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很重要”,“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完善农村交通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机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全面奔小康,关键在农村;农村奔小康,基础在交通。”这是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时提出的思想,在他的推动下,2003年6月,浙江省“乡村康庄工程”正式施行,一场农村公路建设攻坚战全面打响。此后,这一工程进一步涵盖到公路、电力、生活和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农村基础设施“国家工程”,在历届省委接力践行下,浙江率先实现“村村通”。
12年多时间,12万多公里里程,惠及3600多万名农民……如今的之江大地上,如同蛛网一般密布的乡村公路、通村公路,已经通达千村万户,在方便村民出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农家乐和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小时候,我家门前还是条半米宽不到的泥路,只够一辆三轮车过去,现在3辆小轿车并行而过都不嫌挤,宽敞平整的沥青大马路,吸引了一拨拨城里客人到我们村来!”提起家乡的变化,29岁的桐庐分水镇儒桥村人俞莹萍头一个想到的便是“路”。
行走于这个天目溪畔的小村,阡陌纵横,村容整洁,悄然兴起的凤凰谷山庄、儒客居民宿、千亩茶园、凤市古街等乡村旅游项目,随着四通八达的道路与慕名而来的游客开始风生水起,百年古村由此迸发出新活力。
在看得见的铁路、公路之外,更有那些遍布于城乡的光纤通信、饮用水和污水管网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亦在以前所未有之势上天入地,打通了这片10.18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每个毛细血管,为城乡间的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走进当下的浙江乡村,这样的情形早已不再稀奇:村这头,时尚的年轻人打开手机、连上WIFI,开启一段“买买买”的淘宝旅程;村那端,种有埃及莎草、金钱草、美人蕉等水生植物的湿地里,经过层层管网过滤后的清水缓缓流淌,滋养着各类生物;文化礼堂里,老人、孩子围坐于电视屏幕前,熟练地搜索数字机顶盒里的影视节目……
2003年以来,我省始终坚持把康庄工程、联网公路、万里清水河道、农民饮用水、绿化示范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电气化等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城乡全面覆盖、全线贯通的基础设施网络。目前,全省已实现等级公路、邮站、电话、宽带等“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响”和农村用电“户户通、城乡同价”,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95%。
补齐短板,
推动经济社会新发展
“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孟子·滕文公上》
长与短,优与劣,二者彼此联系,亦能相互转化。按照先秦哲人的观点,若把这种朴素的哲学运用于国家治理,小国也可成就为强国。
2002年11月25日,担任浙江省委书记不久的习近平,把考察调研的第一站选在景宁县,对这里的畲族特色、山区特点、后发特征表现出浓厚兴趣。他说,畲族自治县全国只有一个,是景宁最大的特色,也是丽水很重要的特色,这“三特”就是你们的优势,有的是现实优势,有的是潜在优势。他叮嘱市县领导,风物长宜放眼量,景宁的发展就要在这“三特”上提出思路,找准着力点。
从2002年到2007年,习近平在浙江工作的5年里,先后8次到丽水考察调研,走遍丽水所有县(市、区),离开浙江前的最后一次调研也在丽水,那是2007年1月24日,在浙闽交界的庆元县。如此频密调研的主题就一个:如何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实现老少边穷地区奔小康。
2015年11月底,在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夏宝龙作出掷地有声的承诺:不把贫困带入“十三五”,不把违法建筑、不把污泥浊水、不把脏乱差的环境带入全面小康!
支撑这份底气的,是十几年来历届省委始终不逾地坚持习近平同志这种瞄准薄弱环节,因地施策、补齐短板的发展理念,把农村富裕、农民增收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同时实施“山海协作”、“欠发达地区奔小康”、“百亿帮扶”三大工程,促进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持续较快发展——
“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和积极就业政策的全面实施,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现代农业的大力发展,支持农民在来料加工、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社区服务等领域创业,农民经营性收入随之水涨船高;围绕“三权到人(户)、权随人(户)走”,扎实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农村产权制度等各项改革,让更多农民拥有更多的分红收入;深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推进农村扶贫开发,推进产业开发帮扶、就业创业促进、农民异地搬迁、社会救助保障、公共服务提升等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加快低收入农户增收步伐……
每逢中小学寒暑假结束,你都会见到这样的场景:大批来自农村的孩子,挥别他们在城市打工的父母,返回各自所在的家乡读书。如同候鸟一般的迁徙,因为一纸户籍的限制而将其排斥于城市的教育体系之外。
这种由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现象,在我省相关各个部门的共同协作下正在逐步改善。教育资源的城乡互通,医疗资源的“双下沉、两提升”工程等等,正在把更多的各类优质公共资源输送至农村和基层地区。2015年底,我省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宣告曾经长期存在的“农民”与“市民”的身份区分现象,终将逐步为“居民”这一统一的称谓所取代。
在全省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县德清,我们亲眼见证:随着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这“三权”的确权、登记与颁证,曾经的“村里人”在确保现有权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盘活了大量长期沉睡的农村闲置资产,同时,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配套改革,也让他们得以共享过去专属于“城里人”的教育、医疗、就业、交通等32项优惠与福利。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科学方法论。它的哲学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协调发展列入五大发展理念,指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
“十三五”开局之年,浙江将始终秉承这一科学发展理念,用自身的精彩实践在之江大地上弹奏一支更加悦耳动人的发展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