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时评

守住文化之魂 充盈精神生活

  从向农村“送”文化、“送”演出,到往农村“种”文化,将文化“扎根”基层农村,为逐渐空心的农村精神文化生活,铺设一条回归之路

守住文化之魂 充盈精神生活

  陈 宁

  互联网时代,文化生活百花齐放,人们的精神世界极大丰富。但似乎,这样的变化更多是发生在城市里,农村人们的文化生活现状又是怎样呢?

  记得2015年年初,互联网上一组调查数据颇为引人注目: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形式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看电视(90.7%)、闲聊(84.5%)、玩牌赌博(73.7%)。本是质朴、悠然的的农村文化生活,怎会赌博玩牌成风?生活里聊以慰藉的,最多也只是看看电视、聊聊天,看书、读报、上网、学习、看电影等等,其他那些文化生活去了哪儿?

  如果你悉心感知社会发展的脉搏,你还会发现——农村的文化队伍专业骨干力量正在大量流失;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凸显……农村文化生活,正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落后的那一环,逐渐“空巢化”。

  想起五年前的寒冬,我接到紧急任务跟随一个草根婺剧团下乡采访。山路弯弯,车行几十里,把我带到了缙云县新建镇宅基村。

  在老旧古朴的大会堂中,当夜幕降临,乐声响起,咿咿呀呀的唱腔从帷幕后缓缓传来……天寒地冻的村子里,舞台下方暖意融融,我挤在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的观众席里,村民一双双明亮而专注的眼睛成为我此行最深的记忆。

  那眼神,透露出对土生土长“草根文化”的认同,亦透露出基层群众对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

  这种渴求源于何处?细细探究,不难理解。在马斯洛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里,人的精神需求是建立在基本的物质需求得以满足的基础之上。而今,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改善,精神需求也随之提升。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却在逐渐加大,这是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一直以来,以经济作为“金名片”的浙江走在文化建设的前列,从向农村“送”文化、“送”演出,到往农村“种”文化,将文化“扎根”基层农村;3000多家农村文化礼堂如繁花般次第盛开,试图弥补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短板。此外,农村网络打通“最后一公里”、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等等,都是正在进行中的努力。

  这些,都为逐渐空心的农村精神文化生活,铺设了一条回归之路。但如何才能让农村文化生活回归且不失根基?基础设施的兴建只是让农村文化生活回归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允许每个村庄都保留传统和历史,尊重村民共有的习俗与乡愁,唯有这样,每座礼堂才能传出不一样的乐声,才能安放不一样的情怀,进而交织成历久弥新、永不消逝的乡村回响。

  再次回想大会堂里那一双双眼睛,依然能感受到这件采访小事的温度。因为那是由内而外的乡村文化原生力量,它是这般强大并令人感动。每个致力于文化建设的人,都有理由以文化的名义,让现实理想更加丰满,让那份力量更加壮大。


浙江日报 时评 00004 守住文化之魂 充盈精神生活 2016-01-13 浙江日报2016-01-1300012;4313984 2 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