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文化

舌尖上的年味暖到心头

  吴孟婕

  1月7日起,一个温馨而有趣的场景在电影院中循环演绎:一群因为“好(hao四声)吃”而聚在一起的陌生人,目不转睛地盯着银幕上掠过的龙游发糕、广东烧鹅、广西扣肉、香港盆菜、福建贡糖、辽宁炒货之余,也不忘拿起手中的美食咬一口,偶尔还会露出满意的微笑……这部由浙江东海电影集团旗下北京东海麒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沈宏非、蔡澜、陈立等任美食顾问,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原班人马打造的大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在众多吃货的翘首期盼下,终于“应景”地在外乡游子开始动身回家吃团圆饭的时刻开席了,带来一种色香味俱全的观影体验。

  与海报上“4K画质,用大屏仰望食物壮美”、“减肥人士慎看”等颇具自信的宣传语和同档期影片中数一数二的上座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部不以明星、剧情吸引眼球的纪录片,上映首日排片量不足3%,周末已降至0.5%以下,关于“纪录片电影,想说爱你不容易”的话题再度被重提。

  2015年,一度惨淡的纪录片票房突然变得“好看”起来:获得公映资格的纪录电影达到35部,实际进入院线放映的为14部,总票房6.9亿元,其中《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2》《爸爸的假期》3部综艺大电影的票房占据了近96%——你懂了吧,看似惊艳的数字背后,市场博弈的规则依然强硬。

  进影院前,有过担心:《舌尖上的新年》项目启动时,初定要拍一个“由大明星演绎的曲折动人的寻味故事”——诉求过多,是否会变得不伦不类?《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明显弱化了美食——煽情过多,是否会引起观众的反感?好在,最后当上银幕“主角”的,有且只有美食,故事框架与镜头语言较电视版本都有了明显提升。简单说,就是看上去更好(hao三声)吃也更有腔调了。

  《舌尖上的新年》拿到的龙标编号是“电审纪字2015年035号”。在此之前,主创团队走访调研、实地拍摄、制作完成历时14个月,从60多种美食、1万多分钟素材中“粹取”出43种“年味”,每一种都代表了当地特有的年俗文化,凝聚了全家团聚、报春闹春的动情故事。你也可以说它是纪录片人的一个大银幕梦——影片出品人倪政伟,艺术总监陈晓卿,总制片人胡震鹏,联合导演陈磊、邓洁、李勇,都是拍电视纪录片出身。美食主题与中国元素一交叉,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农历新年”的时间节点。

  说起“年味儿”,你会想到什么?

  它是经历过365天的风尘仆仆后,一种归心似箭的心情。年的意味,藏在大街小巷张牙舞爪的龙形灯饰里,藏在寄托着深深祝福的民间手工艺里,更藏在家家户户大动干戈筹备年夜饭的热气腾腾里——那些承载在特大号碗盘里的“五光十色”,衍生了“食物”的定义——不再是单独的吃,更是绵绵升起的情谊。

  《舌尖上的新年》是东海麒麟投拍制作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对胡震鹏来说,这是一个情怀大于赚钱的决定。他写过一篇感言:“如果连观众基础较好的‘舌尖’都不站出来,为纪录片撬动电影市场寻找突破口,未免有些悲观了。”就像我们按图索骥追求美食的脚步,一种影像记录形式的成长和成熟,除了执着,也需要一点运气和机缘,比如《舌尖上的新年》就接到了不少国际片商抛来的橄榄枝,原因很简单——希望为海外游子带去回家和过年的温暖。

  为了写影评,从影院回家又向片方要了《舌尖上的新年》的样片。虽然电脑屏幕的效果大打折扣,点快进按钮的手还是常常被画面吸引,不由自主地停下来。电影结尾,“舌尖”系列配音、那位光听声音就让人食欲大开的李立宏老师说道:“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春节将成为一个日历上的符号。”用一场盛宴,作别记忆中的年,未免也有些悲观了,低估了吃货和亲情的力量。

  你看,中国人的字典里,当“远”碰上了“年”,即便是翻山越岭辗转绕行,在所不辞。一年又一年,我们奔赴那张热腾腾的年夜饭餐桌,虽远,必至。哪怕明日又将天涯海角,只为此时此刻,与此人,共此“食”。

  做美食和拍纪录片有相通之处:都是以纯粹的匠艺之心,守护生活的原汁原味,尽管需要付出不少时间和力气,但要得真味,必费周章。从荧屏到银幕,从“舌尖”到“心头”,好味道,自然让人一尝难忘。


浙江日报 文化 00014 舌尖上的年味暖到心头 2016-01-12 4312451 2 2016年01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