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伊断交 旧恨新仇
本报记者 顾周皓
视野网供图 |
本报记者 顾周皓
本已是风雨飘摇的中东,2016年初始又突生变故。沙特2日宣布处决了47名犯有恐怖主义罪行的囚犯,其中包括一名著名的什叶派宗教人士。这一事件在伊朗引起强烈反弹,伊朗民众纷纷上街游行。当天晚上,示威人群直接冲击沙特驻伊朗大使馆,投掷石块和燃烧弹,使馆建筑部分起火。作为回应,沙特在3日宣布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
虽说沙特处死什叶派宗教人士值得商榷,但毕竟这属于沙特内政。伊朗民众有权游行抗议,但冲击使馆实在理亏。毕竟根据国际法,使馆院舍的法律地位等同于国土领地,驻外使领馆馆舍和人员安全也应由驻在国进行保护。
对于沙特和伊朗这对老冤家来说,这一幕似曾相识。关心中东事务的人们应该还记得当年的“麦加惨案”。1987年7月,在沙特麦加朝觐活动中,数千名伊朗人在大清真寺外发起游行示威,呼喊反对美国的口号。沙特警察进行干预引发双方激烈冲突。最终,275名伊朗人和85名沙特人在冲突中死亡。伊朗指责沙特制造了反伊朗大屠杀,扬言要报复,沙特则表示伊朗政府才是惨案的幕后推手。结果,伊朗也爆发了大规模游行,示威者占领了沙特驻伊朗使馆,一名沙特外交人员在冲突中伤重不治。1988年,沙特因此宣布与伊朗断交。直至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之后,两国才恢复了外交关系。
沙特和伊朗之间,实在是有着太多的恩怨。早在公元前六世纪,波斯人就已经建立起了第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后来的萨珊王朝也强极一时,却因与拜占庭帝国争霸多年两败俱伤,在公元七世纪被新兴的阿拉伯人征服。
沙特与伊朗之间的矛盾,也并不能简单归于民族等冲突。冷战时期,沙特和伊朗都是美国盟友,两国并未因民族等问题发生冲突。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后与美国之间关系急转直下,将沙特等海湾君主制国家视为“非法政权”,并试图输出革命,主张用伊斯兰共和制来取代君主制。沙特自然将伊朗视为威胁,一方面支持萨达姆政权与伊朗对抗,一方面与其他5个海湾君主制国家联合成立海湾合作委员会,共同应对伊朗。伊朗也因此被拖入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对沙特更加心怀不满。1987年,美国军舰进入波斯湾,为科威特等国的油轮护航,美伊关系剑拔弩张。这些,正是造成“麦加惨案”的诱因。
海湾战争爆发后,伊朗与沙特之间得到了改善关系的契机。只是,身处中东乱局之中,沙特和伊朗之间的关系并未能好转多久。将自身战略重点转向亚太的美国,几乎是不惜一切代价地要从中东抽身。数年之内,奥巴马做出了从伊拉克撤军,结束阿富汗战争,与伊朗签署核协议等重大决定。而“阿拉伯之春”,又令中东地区诸多传统强国一夜间分崩离析。伊拉克动荡、埃及动荡、利比亚动荡、叙利亚内战、“伊斯兰国”崛起……动荡令中东地区突然出现了权力真空,也造成了该地区传统地缘政治格局的大洗牌。地区大国自然乘机而动,顿时有群雄逐鹿之态势,其中最主要的地区领导权争夺者,就是沙特、伊朗和土耳其。
近年来,沙特和伊朗在伊核问题、巴林动荡、叙利亚冲突和也门内战上一直针锋相对。在伊朗核问题谈判上,沙特和以色列站到了同一立场。在也门,双方打起了“代理人战争”。为了支持巴沙尔政府,伊朗“军事精锐”革命卫队的高级军官阵亡在叙利亚战场。两国在中东的角逐,又与多年来的民族宗教矛盾纠缠在一起,终于在沙特处决什叶派宗教人士一事上爆发,双方以断交收场。
沙特与伊朗的断交,可以说是中东地区政治格局大洗牌的缩影。这次洗牌看来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沙特、伊朗、土耳其等国,各有胜场也各有软肋,再加上美俄欧盟等域外势力的介入,很难说有哪一方占了上风。中东地区的动荡也会继续,爆发地区大战的可能性很小,但是流血冲突的戏码却会不断上演。今后数年中,地区强国之间的博弈将很可能取代巴以矛盾,成为中东地区最主要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