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生态

合理蓄排雨水,根治内涝顽疾——

嘉兴,打造会呼吸的城市

  2015年4月,嘉兴成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元旦前,《嘉兴市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规划》通过专家评审,正式拉开了未来3年51.7亿元总投资、116个项目建设的序幕。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如何有效防洪、排涝,摆脱“看海”困境,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眼下,“五水共治”的各项工作正在浙江稳步推进,城市“排涝水”正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十三五”期间浙江“五水共治”的主要任务,浙江力争于202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创建省级以上海绵城市5个以上。

  处于平原地区的嘉兴,先行先试海绵城市,无论成败得失,对于我省海绵城市的创建、城市“排涝水”任务的推进,都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合理蓄排雨水,根治内涝顽疾——

嘉兴,打造会呼吸的城市

  本报记者 陆遥 陈培华

  通讯员 鲍金波

  新年伊始,往来嘉兴和乌镇之间的人们惊喜地发现,途经的万国路太漂亮了。

  道路平坦宽阔,两旁绿树成荫。和传统道路不同的是,这里的人行道采用了透水材料,方便雨水下渗。路边每隔三五米,就有一处排水通道,能将主路面上的积水,引到周围宽阔的绿地上来。下凹式的绿地,在雨水充沛的时候,还能形成小溪的景观。

  现场施工负责人唐师傅骄傲地说:“这条路是海绵城市示范工程,最终要实现年均雨水径流污染物总量削减不低于40%的目标。”唐师傅说,无论概念还是目标,在他20多年的从业生涯里,都是头一回遇到。

  不仅新建道路设置新颖,城市绿道也进行了生态化治理,实现雨水净化后入河;停车场采用透水路面并下设盲管,做到小雨不积水;新建小区实现雨水调蓄和景观湖相结合……

  这一切的变化,都得益于嘉兴为期三年的海绵城市建设。

  为何是嘉兴——

  易涝,排水探索早

  近年来,逢雨必涝,逐渐演变为我国各大城市的痼疾。然而,告别“城中看海”,却不仅仅是管道扩容这么简单。

  内涝,对于嘉兴而言,更是难以回避的话题。“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嘉兴位于平原水网地带,地势较为平坦,本身的水体流动性较差,众多的水系影响了排涝速度。遇到暴雨集中时期,容易发生内涝。”嘉兴市建委副调研员方柏如说。

  2013年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战略部署,2014年底,国家启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2015年4月,嘉兴从30多个申报城市中胜出,成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16个试点城市之一。

  什么是海绵城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解释,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嘉兴为何能成为试点城市?全程参与申报工作的方柏如说,早在2011年,嘉兴就开始探索海绵城市的建设,市区多个绿道、公园、小区、道路等先后在建或建成低影响开发示范工程,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之前,嘉兴作为国家“十二五”水专项示范城市,无论是在技术优势还是工程实践、水系规划、机制建设等,试验都较为成功。

  排涝新理念——

  雨水,用好且留住

  对于海绵城市,嘉兴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指挥部负责人有自己的理解:“就是让城市像一块收放自如的海绵,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城市能自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行走在建成通车的万国路上,嘉兴规划院海绵城市研究(评估)中心主任王贤萍热情地介绍说:“我们在中央分隔带设置卵石渠排除雨水,道路两侧机非隔离带内设置雨水花园和植草浅沟处理车行道雨水,人行道采用透水铺装路面,道路外绿化带内设置雨水花园、植草浅沟和下凹式绿地处理辅道雨水。”她特别指出,基于源头、中途、末端综合治理的理念,结合“五水共治”工作,在雨水排入河道前,还设置了雨水塘用于净化水质,雨水进一步净化后排放。

  透水铺装路面,雨水花园,植草浅沟……一个个新型的概念,通俗来说,就是加强路面的渗水能力,打造出高低落差,疏导路面雨水流向周边宽敞的绿地,同时达到道路景观设计的双赢。

  王贤萍提起不久前在城南社区的一场讲座,建海绵城市,居民疑问很多。是为了留住水吗?嘉兴是个水乡城市,到处是水,这么大费周章有必要吗?

  “一下大雨就容易出现内涝,三伏天热岛效应让天气更为酷热……海绵城市建设就是其‘治本之策’。”王贤萍告诉居民,海绵城市的核心意义在于修复自然,如今嘉兴80%的雨水直接进河道,只有20%的雨水能够进入土壤进行自然状态的循环,希望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这一比例提高到60%以上。

  具体怎么建——

  城市,低影响开发

  2015年9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合理利用雨水蓄排,解决城市水体黑臭问题,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

  “让城市回归自然,使水源得以涵养,使田园得以保存,这是对于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也是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积极探索。”在嘉兴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指挥部负责人看来,建设海绵城市,意义非凡。

  成为试点后,嘉兴明确了海绵城市试点的建设范围,以南湖为中心,将18.44平方公里区域列为示范区。

  摊开嘉兴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框架图,王贤萍介绍说,结合“渗、滞、蓄、净、用、排”六项工程措施,嘉兴将在示范区进行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与广场、公园绿地、生态护岸、立交泵站等改造,增加市区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疏通水系、扩大河网连通工程的范围,开展管网普查和修复等。市区中心城区还计划建造一座再生水厂。

  改变,已经悄悄上演。嘉兴市民发现,如今漫步城市绿道,两侧建有植草浅沟、雨水花园,几十米宽的绿廊内种有乔、灌、地被植物。这是依托绿道的纵深和地下空间,运用低影响开发技术保护水源的一种尝试。“绿道不仅截留了雨水中的泥沙,还吸收部分磷和氮,有效缓解河水的富营养化。”嘉兴市园林市政局高级工程师郑雪英给出了有力的数据证明,低影响开发技术已在嘉兴70公里绿道中采用,排入河道中雨水的悬浮物可削减40%以上,COD、氨氮、总氮、总磷均可削减30%以上。

  “以前遇到暴雨,雨水通过管网直排入河,河水涨势很快。”晴湾佳苑小区物业经理吴刚说,屋顶雨水通过管道进入种满水生植物的雨水花园后,自然渗透,雨量大时溢出雨水经过植草浅沟再进入管网,“一年下来小区绿化用水起码节约20%。”

  新项目建设容易操作,老城区改造牵扯太多怎么办?王贤萍表示,要因地制宜尽量避免开膛剖肚,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造。通过透水式路面等改造方式,将雨水引入绿化带,通过植物的过滤、拦截、滞留、下渗,控制初期雨水的面源污染。

  “建设海绵城市,就是回归自然。”王贤萍坦言,仅对示范区进行改造建设还远远不够,必须在外围进行水系疏通、道路和雨水管道等改造。此外,还要实施防洪、河道清淤、水源保护等工程,通过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及低影响开发,逐步恢复城市自然的海绵功能。

  优势在哪里——

  生态,绿色可持续

  元旦前,《嘉兴市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规划》顺利通过专家评审。经过梳理后,整合为116个项目,总投资约51.7亿元。

  “2016年,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攻坚年。”嘉兴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指挥部负责人指出,计划2016年底前全面完成85个工程项目建设,开工建设2017年计划实施的项目,确保试点区域所有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同时,按要求完成排水管网普查、电子政务平台、示范区监测设施建设等非工程项目。

  对列入第一批试点的海绵城市,嘉兴可获得国家海绵城市补助资金3年共计12亿元。如何利用好这些资金,撬动嘉兴“海绵经济”?嘉兴市建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除了国家补助和奖励资金外,嘉兴将积极采用PPP融资模式,即鼓励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有效整合市级财政专项资金和结余资金以及一般预算资金,探索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引入实力较强的专业基金团队,共同设立海绵城市建设发展基金,“四两拨千斤”,带动整个城市“海绵经济”产业链的发展。

  嘉兴市盛装透水道路科技有限公司看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机遇。总经理黄春明说,如果嘉兴的城市道路都用透水材料替代传统的混凝土、水泥、沥青等硬化路面,同步形成一整套雨水收集循环系统,经济效益不可估量。

  改善人居环境、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减少城市内涝造成的损失、土地集约利用的增值效益……海绵城市将发挥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实现各类效益最优化。

  “嘉兴是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而海绵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绿色发展的角度来说,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我省的‘五水共治’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嘉兴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指挥部负责人说,嘉兴海绵城市的试点目标是,实现雨水资源利用率不低于11.87%,示范区内南湖、长水塘、海盐塘等主干水系20%水域达到Ⅲ类水标准。

  雨水得到有效利用,路面不积水,水质得到有效净化,热岛效应、地面沉降得以缓解,整个城市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嘉兴人有理由相信,海绵城市的建设,能让未来的城市,在发展与自然间寻找到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浙江日报 生态 00020 嘉兴,打造会呼吸的城市 2016-01-05 4123458 2 2016年01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