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生态

城市,生态可持续

  陆遥

  海绵城市,概念新鲜,解决的还是城市治理的老问题——水。

  让城市变得像会吐纳的海绵,下雨时充分利用湖、塘、库、池等空间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在工业、农业等生产活动有需要时,及时释放出雨水和再生水;优质地表水则用于居民生活。一言以蔽之,就是充分调动城市水资源,达到生态治水、绿色发展的目的。

  这些年,一遇暴雨,到城里看海的新闻便四处频发。据了解,目前我国99%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面对强降雨时猝不及防,大量雨水白白流失。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降低净增成本,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内涝外患,难以疏导;城市热岛,屡屡升温。每每说到城市建设,很多时候都会反复提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建好的大型管道难以开膛破肚,市中心道路拥挤,小区密集,改造影响周边百姓生活怎么办?海绵城市的建设,就是根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让“怎么办”成为“可以办”,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打好基础。

  首先转变的是城市治水理念。从“修大管子”的一味直排,变成多管齐下,千万根毛细血管汇入。放眼国外,海绵城市还有个专业称谓: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这一理念最初在美国实践,通过更接近天然水循环系统的绿地花园等“绿色基础设施”,取代钢筋混凝土的“灰色基础设施”,让社区天然具备调蓄雨水、防洪排涝的功能。这种概念从社区延展到整个城市,就成了澳大利亚的“水敏感城市设计”、英国的“可持续排水系统”、荷兰的“海绵城市”等。

  改变,已经在路上。嘉兴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指挥部负责人表示,目前嘉兴所有新建项目都要严格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实施,凡是不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规划设计的,将被一票否决。以生态治水为理念指导的“低影响开发”,可以降低城市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冲击和破坏,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应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避免城市开发和环境整治中华而不实的造景运动,从而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

  采访中,我们惊喜地看到,小区处处见景,生态绿道优美,道路学会呼吸……海绵城市,已不仅是一个针对城市雨水治理的系统性概念,而是未来城市贯彻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的必经之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已提出目标: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当海绵城市建设的蓝图徐徐展开,我们不妨加大传播力度,让更多人像海绵一样充分“吸纳”生态治水理念,让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进一步推广。一方面通过严格执行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将新建项目打造成“绿色基础设施”,夯实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在已开建的项目中运用相关技术,填补过去“灰色基础设施”的欠账,不给海绵城市建设留下死角。


浙江日报 生态 00020 城市,生态可持续 2016-01-05 4122889 2 2016年01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