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场攻坚战
本报记者 黄宏
本报记者 黄宏
【见证】 2015年11月26日
政治纵深·法治 《新〈行政诉讼法〉倒逼依法办事——“双被告”破冰而出》
【手记】 “现在还空点,下半年就更忙了。”今年4月到基层采访,与一位法制办副主任聊天时,他无意中说了这句话。记者的职业敏感,让我立刻追问下去,才知道他担心的是今年5月新行政诉讼法实施后,如果行政复议机关维持原结果,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时,行政复议机关将可能当共同被告。
这是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而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在以往,行政复议机关因为本身受到众多牵绊,倾向于维持原来的行政决定,如果新行政诉讼法实施,当事人不服,行政复议机关很容易成为被告,准备材料、出庭应诉……确实会牵扯更多精力。
5月4日是新行政诉讼法实施后的首个工作日,全省各地法院都做好了收案量大增的准备,可情况却令人意外,不仅案件没有大幅增多,行政复议机关当共同被告的案件更少。一个月后,很多县里这类行政复议机关当共同被告的案件还是为零。
然而到了9月,义乌成立全国首个行政复议局,又迎来一个戏剧性的变化:这类“民告官”的案子,两个月后增加了20多件。
为什么义乌改革后,这类案件会大增。而行政执法体制没改革的地方,案件量还是原地踏步?我带着疑问进行采访,并在报道中写出了自己的调查结果:这源于行政复议在人们内心的信任程度。同时,我也领悟到,作为改革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新闻记者不仅要关注制度条款的变化,还要剖析社会的深刻转型和个体的诉求所在,以及每个人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对这一事件的关注,让我不仅体会到顶层设计的必要性,也想到基层治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