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理论视野

首要的是坚持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十三五”是我省强化创新驱动、完成新旧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期,是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期。要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驱动列为首位战略,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显然,实现我省“十三五”规划目标,首要的是坚持创新发展。

  创新是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了“十三五”时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什么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省委书记夏宝龙在关于浙江“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水平”,总的体现为“五个更”,也就是综合实力更强、城乡区域更协调、生态环境更优美、人民生活更幸福、治理体系更完善,特别是一些标志性工作和指标要保持全国领先。一是实现全面小康人口全覆盖,不把贫困带入“十三五”;二是实现全面小康区域全覆盖,全面消除欠发达现象;三是实现全面小康领域全覆盖,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那么,如何实现“高水平”?省委书记夏宝龙指出,就是要确保实现“四翻番”,也就是,到2020年全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均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性指标,是一项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可以看出,我省要在“十三五”时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归根到底需要普遍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靠什么?归根到底要靠产业的发展,靠产业附加值的提高。因为从附加值的构成看,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四者之和构成了附加值的全部。只有附加值的提高,劳动者收入才能提高,也就是说,劳动者收入的高低取决于附加值的高低。换言之,产业层次决定收入水平,有什么样的产业就有什么样的收入水平。在不同产业就业的人之所以有高低不同的收入,原因就在于产业的附加值不同。

  从区域或国家的层面看,区域或国家整体的产业层次决定了区域或国家人民整体的收入水平。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人民之所以享有更高的收入水平,是因为他们拥有更高层次的产业;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整体产业层次较低,因而人民的收入水平也处于较低水平。比如,美国制造业的人均附加值20万美元左右,可以支付5万美元以上的人均工资,韩国制造业的人均附加值10万美元上下,可以支付3万美元上下的人均工资,而我省制造业的人均附加值不到3万美元,只能支付不到1万美元的人均工资。实际上,我省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很难支撑高水平全面小康所要求的收入水平。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是必然选择。因此,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十三五”时期,要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制造业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农业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产业新业态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创新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的核心动力

  那么,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产业附加值靠什么?就是要靠创新。创新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的核心动力。

  提高附加值本质上就是要提高生产率。整体上说,一国经济增长或国民收入的提高要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所谓全要素生产率,是指产出增长率中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多出的部分。通常有两个来源,一是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二是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实现配置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在生产要素投入之外,通过技术进步、体制创新、管理变革等无形要素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从微观上讲,企业采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或开发了新产品,开拓了新市场等都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宏观上讲,通过资源重新配置,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如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转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也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可以看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靠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因此全要素生产率通常又被称为技术进步率。

  一国的经济增长,越是到了发展的较高级阶段,就越依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因为在发展的较低级阶段,劳动力成本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成本都比较低,消费层次也比较低,这时候仅靠要素的投入就能实现较快的增长。而到了发展的较高级阶段,由于劳动力成本和各种要素的成本都迅速提高,消费层次也在提高,这时候仅仅靠要素投入已经难以实现增长。从我省的发展阶段看,已经到了必须主要依赖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阶段。只有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并保持较高的水平,才可以说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再从产业竞争的优势看。通常产业的竞争优势有两个来源,或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成本性优势,即一种产品在同功能同品质的条件下,生产成本越低就越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另一种是独特性优势,即同类型产品,虽然在主要功能上相同,但由于在用户体验上的独特性从而具有了某种不可替代性,因而就形成了某种独特性甚至是垄断性优势。成本性优势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要素的低成本,二是技术进步、创新带来的生产过程的低成本。很明显,要素性低成本的空间非常有限,因为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人的价值的提升,各种要素的成本也会提高。而创新带来的成本节约则有更大空间。而独特性优势显然也主要靠创新。总而言之,产业升级也好,提高产业附加值也好,最终都要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创新。

  培育创新要素,构建创新平台,完善激励机制

  无论是从整体的经济增长看,还是从产业的竞争优势看,创新都是第一驱动力。那么,创新靠什么?如何才能实现创新?

  首先是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要在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最基本教育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更重要的是,要适应创新经济的需要,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各行各业有创新思维、创新特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教育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的人均受教育年限还不高,我们的高等教育还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应试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教育模式千篇一律等诸多问题。因此,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要着力提高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加大重点高校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力度,鼓励支持高校创办创业学院,大力支持地方高校加强应用型建设,提升高校引领创新、服务地方的能力;等等,都是极为必要的。

  其次要有创新的平台和载体,集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基本要求是,使每一个创新人才都有施展的平台,都能充分释放创新的能力,同时促进创新要素在集聚融合中迸发更大能量,让创新的活力在浙江充分涌流。多年来,我省在引进创新载体、搭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完善创新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我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全国第三位,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二位,专利综合实力居全国第四位,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五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但与发达省份相比,与我省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相比,创新平台的构建和创新要素的集聚还有不小的差距。研究表明,在一个要素相对自由流动的经济区域内,高端要素集聚的规模、密度与城市能级成正比,即城市能级越高,集聚高端要素的能力越强,产业创新的能力也就越强,产业层次因此也就越高。在长三角区域,我省经济的空间集聚显然无法与上海相比,与江苏也有差距。因此,加快杭甬温和浙中四大都市区建设,提高四大都市区在全省的集中度,对于集聚高端要素是有利的。

  再次要有创新的体制机制和良好氛围。理想的状态是,有一个自由创新、欣赏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氛围,有一个自由进入、宽松准入、公平竞争的制度保障。长期以来,我省一直拥有体制机制上的先发优势,因此创造了众多的全国第一和浙江现象。但影响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相当程度地存在,政府审批过多、干预过多、管制过多,政府权力过于任性的问题在某些方面还相当突出。实际上,制约创新的往往并不是创新能力本身,而是来自创新领域之外的其他因素。因此,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创新,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从创新人才的教育培养,到创新能力的激励迸发,再到创新成果的市场实现,无不需要环境营造和体制保障。因此,创新发展最终需要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强大动力。

  【作者为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11 首要的是坚持创新发展 2015-12-25 浙江日报2015-12-2500015 2 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