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胡源乡老旧凉亭完成修缮改造
乡间亭,变身风景线
县委报道组 刘思佳
通讯员 周松
缙云县东南部山区里,一条盘溪从大洋水库蜿蜒而下,与县道坦五公路彼此相倚一直通到舒洪,这狭长地带里的20多个村落便组成了现在的胡源乡。
从前在胡源山区,建造凉亭就同修路造桥一样,属于积德行善、荫庇后人的美举。在纵贯胡源乡的县道坦五公路上,至今还留存着这样14间历史久远的简易凉亭。然而,在经年累月的风雨侵蚀下,它们早已破败不堪,成了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大“败笔”。
近日,借着丽水市“六边三化三美”行动的要求,这些凉亭被胡源乡政府筹措人力物力修整一新,不仅变身成为沿途的一道靓丽风景,同时,它们还与县里公共候车亭建设相结合,再一次成为村民候车、休息的好去处。
老凉亭,故事多
“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路旁建亭,本就是与人方便,供行人避雨纳凉、候车歇脚。与江南园林中观赏的凉亭不同,山区里的凉亭为三面筑墙、瓦砾铺顶的朴素建筑,而且所用的都是就地取材的坚硬花岗岩。
这些亭子总体上可分为两类:建得较早的一批主要是服务于农作的,通常坐落于通往良田集中处的村外便道口,方便干农活的村里人躲雨休憩。另一批建得稍晚的,则一般坐落于一个村子康庄公路的接入口,大多是公路建好的同时由村集体牵头建造,主要用途是供村里人候车。
2004年春,潜源村口外多了一座晴雨亭。那时,一生救死扶伤的张耀宗医师见此处需一处方便农人避风躲雨之亭,于是慷慨解囊独立出资兴建。而胡村茶厂对面的流芳亭建于2001年,其时胡村人氏胡兴水新故,其妻遂以私财行公益之事,筑此亭命名“流芳”,或有愿逝者能德泽后世之意。
胡源凉亭的故事远不止这些。游子们多少次离家回乡,最后和最先见到的就是村口路边这间虽质朴却无比暖心的凉亭!又有多少个童年的夏夜,与村里的左邻右舍、老老少少同聚于凉亭边乘凉,听着那谁家的老爷爷讲解“献山庙迎案”的传统习俗,又或讲述“陈十四娘娘斩蛇妖保境安民”的英雄传说……
新凉亭,成风景
坦五公路沿线路边美化工作,重头戏就是对其沿途景观的改造提升。经过两个月的修整,14座凉亭“先洗脸再化妆”,成了胡源乡的一张新名片。
改造后的新凉亭,只见其白色外立面上印刻着“朴石胡源,山水乡愁”的标语,一个由胡源乡境内古方塘水库、叠箱岩、盘溪组成的“山”字LOGO格外显眼。亭中设置的文化专栏,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十里不同天”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成为宣传先进理念、惠民政策的一方阵地。
田山村路口的双思亭,是14里通村公路的起点,取义“思源思进”。15年前,田山人提出“少吃肉,穿旧衣,晚生育,筹措资金创大业”的口号,终成康庄大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致富奔小康”的“田山精神”也自然而然地被村民镌刻于亭上,用以勉励后人。 为维持整洁,亭内还放置了扫帚,以便村民随时清理。
“政府把原来这些破凉亭搞得这么好,让整个村子都变整洁了,好像整条大路都亮堂起来!”正在双思亭中闲聊的章大爷这样说道。
小站台,避风雨
坦五线是县城发往章村、胡村、蛟坑、大洋、木西花、木栗班车的必经之地,沿途村落的村民多是搭乘班车到舒洪、县城赶大集,公路沿线的凉亭也因此化身成村民们候车时的站台。
今年10月,恰逢县交通部门开展班车路线上的候车亭建设工作,胡源乡党委、政府抓住时机,与交通部门协商后,提出了两全其美的好办法——在修整、美化旧凉亭的同时,再挑选位置适合的亭子替代需要新建的候车亭。
比如,沿途的利民亭,距上坪村尚有8里盘山路,距离古方塘水库所在的上宕村更有12里,利民亭便是这两村村民的“专有”车站。而一到夏天,它又化身成了上坪沙地西瓜的集散地,常有过往行人“停车问瓜”,让坐在凉亭坐等收成的老农乐开了花。
而对于小黄坛村69岁村民章春法而言,凉亭代表着他对家人的守望:“孙子要去县城读高中,每次我都是送到乐助亭,看着他上车。再过两个月,外出打工的儿子也回来了,我也还在这儿接他。”
一方凉亭,满载乡情与乡愁,就这样见证着胡源乡人年年岁岁里的悲欢离合与人世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