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到,庆元护林员吴天明巡山护苗—
百山祖冷杉的守望者
本报记者 滕昶
大地已是寒冬模式,而在海拔1500多米的庆元百山祖,更是寒风凛凛。人们纷纷关上房门抵御寒气侵袭,而吴天明却不惧严寒正对冷杉苗棚进行加固和翻修,防止冷杉苗被冻伤。
冷杉是一种中国特有植物,1963年,庆元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吴鸣翔发现在百山祖生存,野生植株仅存3株,1976年被正式定名为百山祖冷杉。1987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列为世界最濒危的十二种植物之一。
53岁的吴天明是百山祖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常年生活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大山里。1990年起,他成为百山祖一名护林员,期间曾调往其他林区工作,2001年,吴天明和妻子付明珠又回到了百山祖管理站,为的就是保护百山祖冷杉。
青山自古多寂寥,吴天明呵护着冷杉度过了几个春秋,几个冬夏,成了大山里的守望者。
拯救冷杉任重道远
沿着吴天明“披荆斩棘”开出的小路,我们很快来到百山祖冷杉拯救繁育基地。说是拯救基地,其实只是一块由铁丝网围起来的几百平方米的土地。
平整的土地上,30多株百山祖冷杉树苗静静伫立。“你过两三年再来看它,也还是这个样子。”付明珠指着基地里最高的一棵冷杉说,“1991年种下去的树,这都二十几年过去了,才两米多高。”
百山祖冷杉的自然繁育能力极弱,我国的科研人员从发现仅存的3棵野生植株起,便尝试人工繁育:1977年3月29日,第一次扦插试验,以失败告终;1979年,以围土劈接法异砧嫁接,也未获成功;1982年,人们开始以日本冷杉为砧木的髓心,进行嫁接,获得的树苗成活率高、长势好,然而所有的科研人员都希望能够人工培育出真正纯种的百山祖冷杉……
由于百山祖冷杉极少开花结果,因此能够用树种培植的机会十分难得。直到1991年,科研人员才有机会采集了一批百山祖冷杉种子,并于1992年开始进行人工育苗。经过24年的精心呵护,才有了今天基地中的这30多株杉苗。
这样的艰辛,让这些小树苗格外宝贵。因此,吴天明每天都要来基地里把每棵树检查一遍。在基地边缘一条田垄上,还整齐排列着41株更娇弱的树苗,每一棵的高度都不超过30厘米。这是2012年才种下去的百山祖冷杉。“撒了4斤种子,最后长出了41株。”吴天明小心地扶着小树苗的“细胳膊细腿”,查看是否有病虫害。
由于百山祖冷杉的生长环境往往需要在海拔1500米以上,为了方便照顾树苗,吴天明夫妇也只能成天待在附近。高海拔地区常年潮湿、阴冷,吴天明得了风湿病。但越是遇到极端天气,吴天明就越是不敢下山。
风大雨大的日子里,吴天明夫妇甚至会穿着雨衣站在树边,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吴天明就要时常翻山去看那三株野生百山祖冷杉,“看看今年雌花开了没,开了就有可能授粉结果。”去年,百山祖冷杉果然结出了果子,吴天明和科研人员们赶紧收集种子,在今年2月,播下了种。如今,松软的深红色土地里,已经冒出了豆芽一般的小苗。
拯救百山祖冷杉,怎样才算成功?“哪天长成林子了,大概就成功了吧。”吴天明笑着说,“怎样算成功,还得专家说了算,我说了可不算。”当记者要离开百山祖的时候,吴天明看着身后的树苗告诉记者:“我这辈子,大概是看不到这些小树苗变成树林了,但是既然干了这份工作,总要做下去,给后人一个交代。”
漫长时光坚持记录
“我年轻的时候是伐木的。”吴天明说,他年轻时在福建做伐木工。后来,大部分山都封山育林了,他就来到了百山祖管理站,成为一名护林员。
守护濒危物种,工作伟大而有意义。然而,当这种意义和伟大稀释在数十年漫长光阴中时,投射在吴天明身上的,更多是每天重复的作业。重复却不枯燥,吴天明巡山时也成了一名记录者。
翻开百山祖管理站的巡山日志,“今天来了20名驴友。”“今天巡山发现动物脚印,可能是麂。”“今天发现未知动物,没看清。”……因为往来百山祖的摄影爱好者不少,久而久之,耳濡目染的吴天明也成了一名“摄友”。现在只要遇到好天气,他在巡山的时候总会扛着自己的单反相机。如今,吴天明拍摄的百山祖照片也会时常出现在摄影爱好者论坛上供大家欣赏。
管理站的青石小屋,是60多年前建的。小屋里还有一间小卖部,是管理站工作人员吴义松的家属开的。由于来到这里的人实在稀少,所以小卖部常年处于歇业状态,只有在小长假期间才会偶尔开一下。因为交通不便,吴天明除了采购物资以外,很少下山进城。“有时候有车上来,会顺便把物资给我们带上来,我们就两三个月都在山上呆着。”吴天明说,如此待在山上就有了更多的时间。
青石小屋背后,有一条羊肠小径,蜿蜒曲折通往山里。“世上本没有路……“吴天明说,他每次走在这些小路上,都会想起鲁迅的这句话。在保护区巡山,绝不像游山玩水那般惬意,无人区没有现成的路,而且往往树枝交错,杂草丛生。吴天明每每巡山,都要在腰间挂一把镰刀用来开路。久而久之,山上便多了不少这样的羊肠小道,这都是“吴天明们”一脚一脚踩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