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创新制度供给 释放生态红利

——浙江加快铺就美丽经济新通道

  本报记者 刘乐平

  坚持十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浙江大地山清水秀,处处美景;经济繁荣,生机勃勃。继往开来,如何让“两山”理论深入人心、历久弥新?近年来,我省立足“牢牢守住生态红线”这一基本点,依靠生态补偿机制这一支撑点,找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不断创新体制机制,通过持续不断的制度供给创新,为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构筑了根本保障。

  基本点:牢牢守住生态红线

  到钱塘江源头涤荡俗尘,踏古田山野静心清神,进风情小镇追逐幸福,游美丽乡村返璞归真……在开化这个山区小县,先后建成国家5A级景区、4A级景区各1个,乡村公园20多个。开化县也因此斩获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等7项国家级试点示范称号。

  这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是开化人多年悉心呵护的结果。比如,招商引资在许多地方是头等大事,但在开化,如果因为环保问题解决不了,再好的项目都被拒之门外。近10年来,开化“一票否决”的项目达248个。

  我省在全国率先实行空间准入、总量准入、项目准入“三位一体”和专家评价、公众评议“两评结合”的新型环境准入制度,对选址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不符合产业政策等要求的项目实施禁批制度,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从生态省建设布局伊始,浙江就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类目标”完成情况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首次将万元产值主要原材料消耗、万元产值能源消耗、万元产值水资源消耗、万元产值“三废”排放总量等指标引入统计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工业化不是到处都办工业,应当是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开发则开发,宜保护则保护。遵循这一思想,我省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划定68212平方公里的限制开发区域和21109平方公里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牢牢守住生态红线。开化县、淳安县、浙南山地重点生态功能区还入选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名单。

  对部分县(市、区)取消GDP考核,浙江在全国也是领风气之先。早在2003年,湖州就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宣布:取消对县区年度考核中的GDP指标。此后,这样的县(市、区)越来越多。

  2013年,我省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对丽水作出“不考核GDP和工业总产值”决定,转而调整为考核空气质量和区域断面水质达标率等生态指标。随后,丽水市对龙泉等县区取消GDP考核和工业考核。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一年之后,衢州对钱江源头的开化取消GDP和工业经济考核,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同时将污染物排放总量、出境水水质、森林质量与财政转移支付挂钩。

  紧随开化之后,拥有千岛湖一湖碧水的淳安,也不再考核GDP,取而代之的是以生态为先、民生为重的单列考核。

  支撑点: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江河源头、饮用水源涵养地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这些地区大多经济相对欠发达,GDP不考核了,如何更好帮助这些地方实现富民增收和跨越式发展?这就离不开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等制度性安排的支撑。

  早在2004年,我省开始对全省省级以上公益林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到2014年底,全省4000万亩重点公益林年生态效益补偿资金达10亿元,惠及全省1600多万人。今年省级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到每亩30元。开化县杨林镇下庄村的林农程富生心里有本账:自家的699亩公益林,除去统筹的管护经费,可以领到14679元补偿资金。“不用上山看管林木,拿的补贴还一年比一年多。”

  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探索,浙江在全国也是率先实施的。2005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次年,省财政安排两亿元,对钱塘江源头地区的10个市县实行省级财政生态补偿试点。

  谁保护,谁受益。绿水青山等生态产品具有明显的外部性,收益外溢、成本外流。我省财税部门探索建立了具有浙江特色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在全国第一个实施全流域生态补偿,将转移支付资金安排与水环境保护情况挂钩。

  根据省政府出台的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对淳安而言,只要林木蓄积率、水质优良率等指标有所提高,就能获得省里的资金支持。比如,对淳安县的出境水水质,按照Ⅰ类占比,省财政每年每个百分点给予120万元补助;对Ⅰ类占比比上年提高的,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奖励1000万元。这个看似平常的新政策,让淳安人看到了多年生态保护的成果。

  省财政厅厅长钱巨炎表示,通过财税机制引导,扭转了“上游污染、下游防治”“上游发展、下游被污染”的权利义务错位现象。目前,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范围扩大到全省所有市县。

  作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我省着力更好发挥市场对生态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这方面的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谁使用,谁买单。利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经济手段,由市场决定排污权价格,实现环境容量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目前,全省所有县市均开展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累计实现各类排污权有偿使用14192笔,有偿使用费23.2亿元,排污权交易5428笔,交易额10.7亿元,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谁污染,谁交费。研究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财政收费制度,根据各地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内化污染成本,提高污染代价。同时,探索以单位GDP能耗为基础的节能量交易制度和生态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通过市场发现价格,体现生态保护的价值。

  结合点:产业转型生态富民

  生态是山区市县最大的优势,也是基础最好、特色最优、潜力最大的资源。这些资源,如果保护得法、运用得当,培育出旅游、休闲、健康等新兴业态,转化为绿色经济,就会成为富民增收的“摇钱树”。

  在淳安,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生态产业已成为“首位产业”,撑起了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多年来,淳安人民为一湖秀水甘守清贫,如今农民增收的解决之道是全县景区化战略,并与城乡统筹有机结合起来。为提高农民收入,淳安独创了一个考核指标——全县景区化农民旅游产业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

  “对于淳安来讲,旅游业是个‘先手棋’,这张牌打好了,接下来我们还在规划发展健康产业。从现实情况看,旅游和健康产业很可能是支撑淳安长远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淳安县有关负责人表示。淳安的产业定位清晰,不符合千岛湖定位、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和项目被一一请出了淳安。从2003年开始,淳安县发改局每年都发布产业导向目录,而禁止类和限制类越来越多。10年来淳安已经婉拒了超过300亿元的投资项目。

  同属生态功能区的开化,拉高产业准入红线,制定实施产业负面清单制度。开化还建立了项目常态化谋划机制,对不符合生态要求的项目坚决不予入库,今年谋划项目1860个,经过筛选预保留1205个,其中文化旅游类422个、总投资1720.9亿元,康体养生类117个、总投资512.5亿元,生态保护与修复47个、总投资89.9亿元。

  找准生态和发展的结合点,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在富阳常安镇开了一家农家乐的农民李军飞至今还记得,2009年4月9日的《新闻联播》,报道了富阳把全区乡镇街道划分为农业生态、工业主导、综合发展三种类型,按照其特色定位来设置考核办法的做法。常安镇被列为农业生态型考核后,镇上关停了全部小冶炼企业,过去不起眼的永安山成了发展生态经济的最大资本,新建的滑翔伞基地吸引了十多个国家的爱好者。从那之后,李军飞的农家乐也跟着红火起来。

  我省还通过财政等手段撬动相关产业发展。建立与亩产效益相挂钩的财政奖惩机制,引导生产要素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创业创新型领域集聚。设立总规模200亿元的省产业基金,支持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和高端装备制造等7大产业和农业农村发展。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创新制度供给 释放生态红利 2015-12-11 浙江日报2015-12-1100007 2 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