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人文世界·钱塘江

诗意的乡愁

  青砖墙面上,镶嵌一列玻璃,中有五谷如波;小径陡转,别见洞天,《赤壁赋》大气磅礴;竹影森森,酒旗斜展,小桥流水婆娑。七个磨盘砌成的小径,伴着七个错落有致的旧瓦罐种的绿植,引向临窗一叶芭蕉,靠墙一几一案,直将人带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诗情画意之中。

  这不是某个古装文人戏的拍摄场所,而是浙中一个如假包换的农村——永康市石柱镇塘里村。这些充满唐诗的旷达、宋词的闲适的雅居,在一年多前,还是岌岌可危的泥房。

  这是村支书孙朝厅的呕心沥血之作。去年九月,孙朝厅带领下的村两委与村民签下协议,以十年为期,统一承包村民手中闲置的旧宅加以翻新改造。这些连片的老宅本已年久失修,即使偶有村民有心修缮,也是孤掌难鸣,村民们眼睁睁看着老宅到了倒塌的边缘,也只好听之任之。在外人眼里,这片老宅也着实没什么特殊之处,倒了也就倒了。孙书记却觉得,这些老宅,是祖先留下的纪念,带着与他血脉相通的智慧与性灵。作为塘里子孙的他,不能让它们湮没无闻。

  协议签完,筹来第一笔资金,孙朝厅马上启动了他的旧村改造事业。从电路水路、卫生间的规划,到房间地面、墙面、房梁的设计,再到院子里的一草一木的摆放,孙朝厅都思虑再三,一方面要力求工程尽量使用原有材料,建筑要尽量保存原有的格局风貌,同时又要力求改造后的审美效果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孙朝厅因此将自己经营的企业放在一边,一心一意地扑在塘里。他的朋友戏言,工程开始后,孙书记就用不着手机了,要找他去工地便是。一日日蹲在工地,孙朝厅对屋子里的一石一木都异常熟悉,说起它们的前因后果来如数家珍。坐在刚刚完工的会议厅,孙朝厅看着拆下来刷过漆又安回去的房梁,目光慈爱如同看着自己的孩子。

  塘里的新村建设,颇多令人啧啧称奇的匠心独运之处。一个小小的水坑,边上围上一圈硕大的卵石,砌两级台阶,架一座木桥,栽一株铁树,便深得中国园林意境之妙。埋设管道时挖出来的镇宅石,叠起来做成了一个玲珑的石雕,衬着一棵苍松,立在小院里,院中便显得清峻奇逸起来。然而最令人动容的还是它独特的人文情怀。塘里的中心是一方池塘,池塘一边做了一条长廊,这里展示着塘里的村史。与别处的村史不同,这里的村史记载的不是村里的企业家的创业故事,也不是村里飞出的金凤凰飞黄腾达的骄傲,而是村民日常的劳作和生活。打铜的、钉秤的、裁衣裳的、做草鞋的、刻镰刀的、酿酒的、箍桶的,有男有女,有名有姓。塘里人是孙权的后裔,村民一向以此为荣,但塘里人引以为荣的并非帝王将相的尊荣,而是学识与勤奋,这从村口一组孙权劝学吕蒙的墙绘中可以看出来。有学识、有勤奋,则执业无分贵贱,这是塘里的观念。生活是百姓的生活,历史是百姓的历史,这样的村史,让人自然而然地萌生亲近之心。不过,孙书记犹有遗憾:“当初盖这个长廊,是因为底下走了管道,要遮一遮。后来觉得,设计上还是欠考虑了,要是做成美人靠,廊道能宽心,村民们还可以坐一坐,就更好了。”

  塘里的美当然并非孙朝厅一个人的功劳。走进村里的党群活动中心,一面党员工作日记墙颇为引人注目,墙上密密麻麻展示着村里每一位党员的《党员服务手册》,然后是村里的“网格化管理党员责任岗示意图”。

  翻开孙朝厅的《党员服务手册》,“一句话承诺”栏里写着:“对于村干部而言,你占着位置不干事,也是一种腐败。”也是,这个认识,才是塘里诗意的真正源泉。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钱塘江 00020 诗意的乡愁 2015-12-11 4068770 2 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