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专版

文章导航

千年古城 百般乡愁

——农村文化礼堂的临海范

  千年古城 百般乡愁

  ——农村文化礼堂的临海范

  文/金晨 李建兵 卢志成

  临海千年府,满街文化人。晋有高士任旭,志操励俗、博学明道,为台州正史立传第一人;唐则广文博士郑虔,被唐玄宗赞誉诗书画“三绝”;近代的项士元、陆翰文等人亦贡献甚巨。文教的兴盛,成就了临海“小邹鲁”之美誉。而如今,随着文化礼堂建设的兴起,文化氛围更是绵延到乡村的角角落落。

  “一拜老师,教我读书;再拜老师,教我做人;三拜老师,永志不忘……”在临海市古城街道七里村文化礼堂,9名学童整齐划一地站成一排,经过“正衣冠”、“行拜师礼”、“学童诵读”、“分发智慧笔”等环节,顺利完成了开蒙礼仪。“妈妈,您辛苦了,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喝下孩子们端来的茶水,站在一旁的父母觉得心里暖洋洋的。

  的确如此,在临海农村,文化味儿同样十足。从2013年开始,文化礼堂在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如雨后春笋般一座座建立起来。“以文富民、以文惠民、以文育民、以文乐民”,临海结合各村实际,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按照“一村一品”的建设标准,截至2015年10月底共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07家,2015年度建设完成率达到360%。目前,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已建成的农村文化礼堂开展各类活动上千场次,惠及群众近30万余人次。

  位于山坳之间的孔坵村就是临海文化一个独特的剪影。“欲识湖光路向东,一竿坐钓老渔翁。音留古树荒村外,唱到斜风细雨中。欸乃歌残山水绿,桃花吹满蓑笠红。孤舟落日不归去,和月声声曲未终。”《东湖渔歌》中所描绘的怡然之情,在临海市孔坵村,仍能寻到两三踪迹。走进孔坵村文化礼堂,浓郁的古韵扑面而来。砖木二层抬梁式结构,正房硬山单檐坡顶,平面五开间。2000平方米的空间,按“两堂五廊”的格局进行布置,既有古村韵味、又有新村特色。孩子们成群结队的来到这儿,阅读着悬挂在文化长廊上的历史故事,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生长的地方。

  文化礼堂建筑给了村民休憩、阅读的空间,不仅如此,丰富多彩的活动更是激活了村民的文艺细胞。“美丽非遗”如列车般穿梭在临海乡村文化礼堂中。“每个月演出三到五场,尤其是舞龙舞狮,我们都爱看!”大田街道大田刘村村民刘素芬,早早地来到文化礼堂前的广场,等待着演出的开始。在村里舞了10多年狮子的村民刘道彬自豪地说,骨牌锣鼓的演奏与舞龙一起表演,相得益彰,堪称大田文化一绝,现已列入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不仅如此,优美动听的临海词调,风趣活泼的上盘花鼓,质朴粗犷的大石车灯戏,高亢悠扬、柔和悲切的临海山歌《杜鹃鸟》,张弛有度、节奏多变、轻快飘逸的临海道情,铿锵有力的羊岩茶鼓舞……这些原汁原味、山野情趣盎然的非遗节目让村民们大饱眼福。

  活动丰富的文化礼堂,如今正悄然改变着村民的精神生活。每当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重要节庆假日来临时,不论是童音绕梁的启蒙礼、深深鞠躬的敬老礼,还是各种科技法律知识讲座等,都会在文化礼堂里尽情展现。“我觉得这里一点都不亚于城里!”刘小萍散步在大田刘村文化礼堂,高兴地介绍起自己的生活,白天她在家门口的文化礼堂里看书、下棋,到了晚上广场舞、看大戏,她一样不落。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深嵌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的文化细胞正生机蓬勃。

复古范的样本

——孔坵村文化礼堂

  孔坵村的文化礼堂,以清道光廿三年(公元1843年)章氏祠堂及相连的民国宝新义塾旧址为基础修建落成。久经风霜的历史建筑,在如今有了新的精神内涵。

  走进孔坵村文化礼堂,木质风车、臼齿头、钉刨……整齐排开,墙上悬挂着民国时期的画作,《陇洲章氏宗谱》中,记录着陇洲章氏一族的历史及变迁,点点滴滴述说着这个古名“陇洲”的村落绵延而悠长的文化内涵。

  倒厅前壁书嵌有“东壁图书”四字,苍劲有力。“这是清朝的秀才——章思诚写的,东壁是星座名,28宿之一,主管文章和图书。”堂前的地面看上去很是光滑平整,老人们说,“当时是由桐油加清漆烧熟后浇上去的,其牢度比现在的水泥要好得多。”

文艺范的样本

——大田刘村文化礼堂

  “走过大田,颂过三年”,大田历史悠久,群众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别看我们全村不足2000人,但拥有18支各种文体队伍,从事文艺活动的人员达600多人,有大田板龙、骨牌锣鼓、舞狮,还有大田道情、大田山歌、排舞等等。”村文化礼堂负责人朱彩君说。

  过去村民业余生活就是玩牌、打麻将。现在村里建了一个文化大广场,成为村民室外休闲、娱乐、学习的“文化大院”。让富起来的农民,既品尝到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又饱尝现代文化的时尚新潮,实现从民间文化到高科技文化的跨越。

  “如今在我们村里,早有广场晨练,晚有露天舞会,常有露天电影,时有地方戏曲,越来越热闹了。”村民黄小燕说,“现在村里几乎天天都有文化活动。活动时,不分本地人和外地人,大家相处得比以前更自然、更开心了。”

融合范的样本——杜桥镇土城村文化礼堂

  远远看去,土城村的文化礼堂像是静谧深处的一个公园。擎天华表矗立在广场左右,显得格外气派。然而,走近几步,又置身于四合院里,颇有一份古色古香的韵味。的确如此,土城村文化礼堂是融合四合院、文化礼堂、老年活动中心、农耕文化展示厅等为一体的一个综合公园。每天清晨和傍晚来锻炼、散步的村民络绎不绝。

  “自从文化礼堂建成后,我们晚上也能打篮球了!”即使是晚上,灯光篮球场上仍十分亮堂。这头是紧张刺激的篮球赛,那头全民健身广场上,同样热闹非凡。随着伴奏响起,大妈大嫂们跳起健身操,几个银丝满头的老人也跟着节拍,有模有样地做着动作。

传统范的样本——白水洋镇上游村文化礼堂

  有那么一支舞狮队伍,活跃在白水洋镇上游村文化礼堂,他们表演的“黄沙狮子”已流传近千年,素以高难度的演艺技巧名扬四方,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沙狮子”以高难度的演艺技巧名扬四方,但技艺的传承落在极少数民间表演者身上。为了让这个颇具特色的文化瑰宝被更多人熟知,上游村的文化礼堂将其搬进了展厅,激励上游村人要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挖掘,传承和发扬上游村的特色文化。

  上游村文化礼堂主要包括一台一场一室一亭两堂两厅:一台一场是演出舞台和篮球场,一室是阅览室,一亭是感恩亭,两堂是上游村文化礼堂、上游讲堂,两厅是指黄沙狮子非遗展厅和农耕展厅。

乡土范的样本——江南街道岙底罗村文化礼堂

  在岙底罗这个和谐、宁静、美丽的小山村,耕地总面积272亩,山林总面积10552亩。被青山层层环绕,岙底罗村民多种植茶叶、柑橘,悠久的农耕历史在文化大礼堂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走进民俗陈列室,眼前俨然是个“记忆馆”。斗笠、蓑衣、铁耙、木榔头……各式各样的农耕用具唤醒了村民古老而厚重的记忆。村里老屋遗留的古董都搬了进来,煤油灯、纺线机、精致雕花梳妆台都在这间古色古香的房子里集聚,还原出老一辈生活的模样。

多彩范的样本——古城街道古楼村文化礼堂

  如今的古楼村文化礼堂,活动异彩纷呈,几乎没有间断。迎春座谈会、新兵入伍欢送会、村民入党宣誓、老人过生日、年轻人婚庆、红七月纳凉晚会、大(小)学生升入学祝福会、高跷集训、文艺表演都聚集在这里。

  古楼村是临海面积较大的城中村,上千平方米的室内文化活动场所里,功能齐全:文化讲堂、书画室、健身房和农家书屋等一应俱全。偌大的场馆究竟谁来管?古楼村建立了专管员、指导员、文化志愿者三支队伍,以“种文化”为抓手,组建了村民高跷队、排舞队、腰鼓队和书画人才队伍,让村民真正成为了文化活动的主人翁。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7 千年古城 百般乡愁 2015-12-08 浙江日报2015-12-0800006;浙江日报2015-12-0800007;浙江日报2015-12-0800009;浙江日报2015-12-0800015;浙江日报2015-12-0800019;浙江日报2015-12-0800011;浙江日报2015-12-0800018;浙江日报2015-12-0800020;浙江日报2015-12-0800026 2 2015年12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