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浙江国土

规划为先联合审批

开化创新思路,破解农民建房难

  李风 郏恬甜

  规划滞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两规”不衔接,这是当前我省一些农村存在的问题,增加了农民建房的难度。

  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开化努力克服土地资源匮乏的不利条件,以强化规划空间引领,作为破解农民建房难的创新思路,取得了明显实效。近3年来,全县共有1060亩指标用于农民建房,已解决8489户无房户、危房户的建房难题。

  今年,开化县又陆续出台“农民建房、城中村改造、异地建房”等方面的四个文件,根据各村区位和发展定位,推动村庄规划分层覆盖,积极引导农民建房往中心村集聚,成为解决农民建房难题的又一重要抓手。

  新建农房不占耕地

  一幢幢农房掩映在绿树丛中,一江碧水蜿蜒在古村落旁,整个村庄依山傍水,静谧如画。这是近日我们走进开化县华埠镇金星村这个毗邻205国道的山村看到的景象。

  村党支部书记郑初一介绍说,全村由6个自然村组成,共有383户。近年来村民逐步向中心村集聚,目前中心村共有村民120户,比10多年前增加35户。那么,中心村新增的农户,建房的土地从哪儿来?

  “这些新增的农民建房,基本没有占用耕地。”郑初一解释说,如果村民建房分散,极易浪费土地。因此,他从1997年开始就动起了开展村庄规划、道路改建的心思。在明确了“五纵四横”规划道路后,村里的农民建房也沿路而建,逐步有了统一的标准,几年下来,不仅村庄变美了、道路拓宽了、土地也节约利用了。

  在村委会大楼,我们见到了郑初一当年手绘的规划图。简单的线条下,村庄五纵四横的道路清晰可见。华埠镇副镇长黄贤杰介绍说,由于当初的规划就比较符合村庄实际,虽后期历经数次修改,但变化却不大。

  谈起金星村的新农村建设,前来办事的几位村民纷纷感叹:“10多年前,村里连手扶拖拉机都开不到家门口;现在村里不仅有了江滨长廊、休闲公园,还建起了停车场、银杏大道……变化真是太大了。”

  据介绍,开化县结合重点生态功能区规划和县域总体规划,将全县划分为1134平方公里的村庄禁止发展区、918平方公里的村庄引导发展区和180平方公里的村庄控制发展区。根据各村区位和发展定位,按中心村、基层村、自然村三个层次分层覆盖。目前,全县共设定48个中心村、184个基层村和826个自然村。

  强化规划引领,成为开化县破解农民建房难的重要手段。据开化县国土资源局利用科科长郑建维介绍,今年以来,开化县已累计投入60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规划修编和“多规合一”工作。目前,全县划定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空间3400亩,规划搬迁、撤并小散乱自然村、高山远山贫困村、地质灾害隐患村4500亩,专项安排中心村等新增建设用地2800亩,确保全县农民建房规划用地选址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建房难题迎刃而解

  紧邻金星村的华民村,区域面积3平方公里,全村有6个自然村,共1132人。

  村党支部书记戴康武介绍说,华民村村庄分散,部分自然村位于高山上,交通不便。长期以来,村民希望向中心村集聚,但一下子又拿不出这么多的建房土地,矛盾十分突出。这一棘手的难题,终于在今年迎来了转机。

  在华民村中心村的核心区域,在一块约两个足球场大小的土地上,正在兴建农民住房。戴康武介绍说,根据开化县今年最新出台的城中村改造实施办法,华民村属于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停止零星的农村居民建房审批。这宗21.6亩土地,就是开化县参照新政中的实施程序而推出试点的一宗集体建设用地。

  村里按照“三议三公示”制度,明确建房名单、规划选址和用地规模,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目前,一期规划建造29户双联排屋,目前已有26户村民交付定金认购。据戴康武介绍,农民建房坚持“一户一宅”政策,购买了新建排屋的村民,都会及时拆除原有宅基地上的旧房。

  为了更好地推动全县农民住房解困工作,开化县还明确了国土、规划等部门的合署办公模式,并将宅基地审批权限和乡镇部分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分别委托下放至全县各乡镇(办事处),按照“一个表格填报、一套班子踏勘、一个审批结果”的原则,细化各项审批流程,制订统一的审批格式,明确建房审批时限,及时解决了亟需建房的无房户、危房户以及条件成熟建房户的用地需求。


浙江日报 浙江国土 00007 规划为先联合审批 2015-12-02 浙江日报2015-12-0200007 2 2015年12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