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1版:美丽乡村·走读

丰收的甘蔗地,宣告小村进入新一轮榨糖期—

江山李坪,红糖又飘香

  丰收的甘蔗地,宣告小村进入新一轮榨糖期—

  江山李坪,红糖又飘香

  本报见习记者 吕苏娟

  县委报道组 郑积亮 余静轲

  初冬,暖阳。又到了榨糖好时节。

  江山市上余镇李坪村的田间地头,那一片片的红梗绿叶正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上平坦、下平坦,十里长街不撑伞;糖梗地,种糖梗,九口铁锅榨红糖。”当村歌《红糖飘香》响起,那深藏了9个月的等待,终于迎来了绽放时刻。

  李坪村的甘蔗地,每年3月种植,11月收获,历经春、夏、秋三季的洗礼后,在寒冷的冬天结出了最甜美的果实。这果实经过层层“洗礼”后,就变成了有着“东方巧克力”之称的红糖。

  带着对甜蜜的向往,我们一路驱车前往李坪村,亲身感受那因红糖而起的幸福生活。

  散不去的家乡味

  汉代杨孚在《异物志》中写道:“长丈余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饴饧,名之曰糖”。这大概是关于红糖的最早记载。

  古时,红糖因来之不易,一直是珍稀之物。至唐代,太宗皇帝派遣使者专门去印度学习“明火熬糖法”后,红糖的产量才开始逐渐增加,红糖也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

  晨光微露,早饭已经上桌。躲在被窝中的李坪村村民李天山,闻到了一丝丝甜腻的香气,搅动得他饥饿难耐。一碟小菜,几块热腾腾刚出炉的米糕,一锅浓稠的白粥,还有那一盘可口的红糖,组成了一桌还算丰盛的早餐。糯糯软软的米糕有着淡淡的米香,蘸上红糖后,米香一下子浓郁了,入口后,一股甜腻气息代替米香,萦绕在齿间,久久不散。

  记忆中的味道,甜蜜得让人心颤。那时的江山,随处可见一片片的甘蔗地,但那时的甘蔗,只有手指大小,全体通红,形似香肠,在田间地头就像一个个刚拔芽的幼苗。李天山曾尝试咬上一口,却发现坚硬如石,差点磕碎了乳牙。每到收获季节,他就跟着大人去拔甘蔗,一手一个,小小人儿穿梭在田间,平添了一份喜悦。

  渐渐长大,幼时的味道开始远去。为了发展,村里的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甘蔗地逐渐荒芜,红糖产量锐减,餐桌上再也不见那熟悉的身影。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李天山也外出打工,做最累的工作,一天工资却只有5元,起早贪黑的生活让他渐渐失去了甜蜜的滋味。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眼,30年过去了。原先繁盛一时的红糖,也只在李坪才能寻到踪迹。当贫穷远离,记忆中的味道开始复苏,李天山开始回归村庄,卸去几十年的疲倦,重拾起那久远的制糖工艺。

  同样的制糖工艺,但甘蔗的品种却已不一样了。长至1.5米、形似毛竹、红色身躯外一层薄薄白粉的“红皮”甘蔗开始成为村里的主要经济作物,最早用于榨汁的木质齿轮也已经被机器所代替,产量高了,价格上去了,李天山仿佛一伸手就能触摸到未来的幸福生活。

  11月起,李坪村的甘蔗成熟了,一场持续50天的榨糖大战正式拉开序幕。

  甜蜜蜜的致富糖

  沿着泥路进村,远处,一个直径1米多,高达12米的烟囱正袅袅飘烟。进入烟囱紧邻的一户农家,只见宽广的小院里右边已堆满了甘蔗渣,左边一栋小屋入口墙边堆满了一捆捆的甘蔗和作为燃料的秸秆。

  轰隆隆的机器启动,一根根甘蔗几秒间就被碾成了汁液,机器的下方是一个方方的水槽,汁液汇聚于此。一分钟后,后方装甘蔗渣的篮筐就满了,工人们马上运出,换上一个新的篮筐。当汁液快溢满水槽时,机器停止,连环灶开动。

  李天山将秸秆不停塞进灶内,灶台上整齐排列了8口大锅,工人将一勺勺的汁液注入前方3个大锅中,待汁液沸腾后加入两勺苏打,让锅中的杂质可以随着白腾腾的泡沫浮于水面。舀掉泡沫后,他再将汁液换入后面几口大锅中不停搅拌,原本淡绿色的水逐渐变红,至最后一口锅时,已成为粘稠的红色液体,整个熬制过程需要20分钟。

  待灶火熄灭,将红色粘液舀出至米床,用木块将其平铺,再撒上苏打,不停搅拌10来分钟后,粉末状的红糖就诞生了。淡淡的黄红色,甜甜的香味,拾起几粒放入口中,瞬间即化,甜而不腻的滋味,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

  洋溢在李天山心口的幸福感,来自食物,更来自食物背后的经济红利。今年,李天山种植的两亩半甘蔗地迎来了大丰收,红糖产量高达3000斤,以去年市场价每斤15元计算,收入达45000元。这一笔钱几乎抵得上他外出打工一年的收入。

  从最早的每斤4元到现在的每斤15元,李坪村的红糖走过了一段艰难岁月。2010年前,红糖的市场价格一直维持在个位数,而一斤红糖的成本价却要7元左右,利润微薄甚至亏本让红糖生产一直挣扎在生死边缘。

  2013年,江山市开始推行“一村一品示范村”,李坪村集全村之力,打造红糖示范村形象,引来各方游客品糖,一时间,李坪村红糖价格涨到了13元一斤。红糖致富的消息一时间传遍了整个村庄,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起了甘蔗,产量上去,价格却依旧不降反升,李坪村自此迈上了经济腾飞之路。

  2010年,李坪村的红糖产量仅为两万斤,收入只有10来万元;2015年,李坪村红糖产量将达七八万斤,预计收入将超百万元。

  有潜力的新商机

  李坪村的榨糖厂,是江山市唯一的榨糖厂。红糖名气暴涨后,远近村落总有人上门买糖,甚至外地的很多人也会慕名而来。

  在榨糖厂现场,一位青年拿着相机一直在拍摄着整个制糖的工艺流程,看到记者在采访,还不时帮忙解答相关问题。“这个是新品种,叫‘青皮’甘蔗,它比老品种个头大、产量高”、“榨糖用的甘蔗不是平常我们食用的甘蔗,它皮更硬,糖分含量更高”……青年的滔滔不绝,让记者以为他是这家榨糖厂的老板。

  但细问之后,才发现他竟是一家淘宝店店主,名叫李海城。原来,2013年,李坪村红糖一举成名后,李海城就看到了这里的商机,为此,他多次探访村庄,寻求合作机会。

  而彼时的李天山正回村从事甘蔗种植,二人一拍即合,李坪村红糖开始走上电商探索之路。去年,李天山只种植了不到一亩地甘蔗,不足一千斤红糖,他以每斤13元的价格卖给了李海城,收入一万多元;而李海城购入红糖后,对其进行了统一包装,并通过他的淘宝店“江城故事”以每斤20多元的价格,很快就销售一空。

  首次合作成功,让李海城真正感受到了红糖的市场潜力。今年,他计划收购10000至20000斤红糖。虽然今年李天山已经扩大了种植面积,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李海城开始积极与村里其他甘蔗种植大户联系,商讨合作事业。

  目前,李海城店里的红糖价格已经涨到了450克33元,10月中旬开始上架销售至今,已经成交41笔。网友纷纷留言“这是吃过最纯正的红糖”、“真的是甘蔗的清甜味”……人们对食物品质越来越高的追求,让李海城更加笃定了推广红糖的决心。

  为此,他花了5天的时间,专门蹲点村庄,记录红糖从榨汁到成型整个18道制作工序。“我要拍一部《舌尖上的红糖》,放到网上,让更多人知道红糖是怎么来的。”在推广红糖的同时,李海城还谋划着与村里开展更深入合作,由村集体出面统一购置红糖,甚至统一种植规模,以保障市场需求。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走读 00021 江山李坪,红糖又飘香 2015-12-01 浙江日报2015-12-0100007;浙江日报2015-12-0100009 2 2015年12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