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失信惩戒,护住立身之本

  马悦

  教育部近日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修订对照表。在拟修订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首次将诚信教育写入,对失信学生可给予警告直至开除学籍等处分。

  管理规定把高校的诚信教育上升到了国家标准的新高度。剖析其根本,是希望大学生重视诚信“信任”二字。同时,也是对目前有些学校诚信缺失现象敲响警钟——学校在抓教学质量、就业率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营造出一个人人讲诚信的良好环境,用爱心和诚心感染学生,用言和行引导学生。

  信用可以理解为一种无形资产,一个人的信用,是从小到老伴随一生的。可近年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诚信缺失事件,引发了社会的诚信危机。这股风气甚至悄悄蔓延到高校中,考试作弊、证书造假、论文抄袭……大学生在诚实守信方面暴露出的问题令人担忧。

  究竟有多严重?先来看这样一件小事:2014年,浙工大之江学院搬迁至绍兴,学校在学生宿舍楼、教学楼内放了100多把爱心伞,供师生免费借用。然而,结果不如想象中的乐观——不到一年,100多把爱心伞无一“幸存”,全都不见了踪影。

  这个结果让负责管理的老师感到意外。“倒不是计较钱的问题,而是借伞不还的行为伤害了大学生的形象。”该校学生会的同学认为,这至少可以看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

  诚信的缺失还表现在有的大学出现的弄虚作假现象。暑假期间,购物网站的“实习盖章”业务十分畅销,“只要支付10元,就能换来一张盖好章的实习报告。”这是卖家打出的广告语。有些卖家暑期成交超过了百件,售后服务更是“周到”——保证能应付学校的抽查。除了“实习盖章”,卖家还有代写开题报告、论文、工作总结等“畅销业务”。弄虚作假取代了自身能力的锻炼,当这样的大学生走入社会,不能不令人担忧。

  学生诚信缺失,负责人才培养的高校难辞其咎。浙江外国语学院思政课教师陈锋分析说,对于学生诚信问题,学校往往迫于家长压力,无法从严去管;迫于社会风气,无法“较真”地管;迫于招生压力,又不愿认真去管。学校对失信行为的姑息、不同学校对诚信的不同准则,混淆了大学生的认识,妨害了大学生的成长。

  这些不诚信的状况表明,传统的说教、辩论、讨论的方式效果甚微,诚信教育需要更加有力的手段。在陈锋看来,学生诚信教育迫切需要来点“猛药”——教育部给出了统一的标准,加大对失信学生的惩戒力度,让学校对于学生管理更有依据和底气。“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由于自制能力有限,很容易被一些投机取巧的伎俩诱惑。”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在2014年底,教育部和共青团要求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以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教育。除此之外,我省不少高校在期末考试阶段推出“诚信考场”。考试前,学生要在承诺书上签字,才能走进无人监考的考场完成考试,以此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和责任担当意识。

  在笔者看来,诚信教育需要让大学生从根本上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不能只期待管理规定立竿见影的效果。把“讲信用”融入学校立德树人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直视自身问题,养成守信习惯,脚踏实地做人。

  当然,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整合。陈锋表示,对大学生的失信惩戒应当本着治病救人的宗旨,给失信大学生自我改正自我成长的机会,这同样需要切实可行的具体安排。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失信惩戒,护住立身之本 2015-11-25 4080834 2 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