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130小时,不放弃希望

——部队官兵里东大救援纪实

  本报记者 金春华 廖小清

  11月19日12时39分,最后一位失联人员被找到!

  丽水莲都区里东村山体滑坡灾害现场,天色阴沉,寒风吹过山谷和隧道,呜呜作响。

  救援现场,全体人员立正,默哀……

  从11月13日晚灾难发生至此,130多个小时过去了,39名失联者被一一找到。其中,38人确认死亡,1人经抢救后生命体征平稳。

  130多个小时里,上千名驻浙部队、武警、消防等官兵坚持不懈,昼夜作战,践行着人民子弟兵一心为民的庄严承诺!

  争分夺秒,紧急集结

  灾害就是命令!险情就是集结号!

  11月13日22时58分许,首支抵达现场的部队——丽水消防支队特勤中队迅速投入了救援战斗。23时许,武警丽水支队出动47名官兵组成第一救援梯队,冒雨赶赴现场,徒手搬运大型石块和建筑材料,4小时内打通5条救援通道。

  这是生命救援,这是与时间赛跑!

  14日凌晨4时50分,省消防总队全勤指挥中心从杭州赶到现场;5时许,现场的武警救援力量达到200多人;当日上午7时许,杭州、温州、金华等地消防支队增援的雷达生命探测设备、搜救犬先后抵达救援现场。

  同时,省军区、驻浙第一集团军某部、二炮某部闻讯而动。

  14日上午9时,第一集团军接到南京军区救援命令后,迅即成立救援指挥部,并紧急调派驻杭州、金华部队的300余名官兵,携带推土机、挖掘机等30多台工程机械赶赴救援。中午11时,省军区领导赶到现场,指挥救援部队开展救援。

  事发当晚,在丽水军分区组织下,近200名民兵赶赴现场。

  救援力量还在不断汇聚。15日上午11时,武警交通部队25名官兵带着14台大型机械装备赶到现场,立即投入救援。他们采取截流引导、阶梯开挖等方式,在滑坡体核心区开通水上、路上两条救援通道,为搜寻失联群众和全面清理堆积山体提供了有利条件。

  15日19时30分许,二炮某部52名官兵、15台装备抵达救灾现场,根据救灾指挥部统一部署,迅速建立抢险救灾保障点。官兵连夜开设了野战加油站、野战淋浴站、野战净水站等,为一线救援军民提供坚强的后勤保障。

  17日,来自省军区、第一集团军、二炮部队、省武警总队的6位将军齐聚救援现场,会商救援方案,指导官兵现场救援。

  坚持不懈,决不放弃

  生命至上,每一个角落不放过,有一线希望不放弃!

  13日23时许,丽水市消防支队特勤中队中队长张小军和他的战友们率先赶到第一个救援点。破碎的瓦砾、倒塌的房梁、厚厚的木隔板……他们面对的是一幢完全坍塌的土木房屋。

  “老乡,你再坚持一下,我们一定把你救出来!”很快,消防官兵在被困者上方挖出一个口子,张小军不顾房子可能倒塌的危险,第一个钻进房子内部。几个战友一同用手扒开被埋者身上的碎瓦、木屑,用肩扛起倒在被埋者身上的横梁,顺利把他救了出来。

  这是第一名被救群众,也是39名被困者中目前唯一幸存者。

  省消防总队全勤指挥中心潘养森、郑栋、徐钢伟3名官兵,自14日凌晨5时许从杭州赶到救援现场以来,自始至终吃住在指挥车上,不停地切换各路信号,确保了省委、省政府和总队对现场的不间断指挥,及时架起通畅的信息传递通道。

  救援的日日夜夜,官兵们手被割破了,不放弃;脚被刺破了,不下火线。找到全部失联群众,是他们共同的目标。

  无私奉献,鱼水情深

  人民子弟兵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守护着里东人民。那鲜艳的迷彩绿和消防红,点亮的是希望。

  11月13日22时许,丽水市消防支队青田中队中队长陈伟杰接到家人电话,他的大伯因病刚刚过世。正当他准备告假回家,中队接到救援命令。陈伟杰立即带领由一辆消防车、7名官兵组成的搜救队赶赴现场增援。

  武警交通部队老兵田宇刚与半年多没见到的妻儿相聚,接到部队通知后,他匆匆告别妻儿,和部队一起赶到里东……

  这些最可爱的人,义无反顾来到救灾现场投入这场特殊的战斗。在人歇机器不停的指令下,轮番上阵,超负荷搜救。站在路边就着矿泉水啃几口面包就是一顿饭;在救援现场边上湿冷的高速隧道里席地而睡;那身军装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这份军民鱼水情,人民群众深记在心。

  “交通部队黄勇刚,困难面前敢担当,长臂挖机技术精,闪转腾挪克险情……”这是丽水一名普通个体户自发创作的快板,他的母亲是第一批被救出的村民之一。为了感谢部队,他多次来到交通部队的营区送粥。

  一双双手紧握,传递温暖;一声声珍重,寄托牵挂……连日来,在子弟兵的营地,群众络绎不绝赶来,他们想看一看这些昼夜搜救亲人的子弟兵,说一说心中最朴实的感谢之情。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130小时,不放弃希望 2015-11-20 4077435 2 2015年11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