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嘉善:内外兼修的江南善地
水韵嘉善:内外兼修的江南善地
嘉善,是镶嵌在浙北平原上的一颗明珠,素有“鱼米之乡”的美名,承载着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数不清的赞誉,散发着浓郁的江南水乡气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沪杭高铁、沪杭高速穿境而过,进一步拓展了城市的发展格局。
与现代城市大发展的趋势同轨,嘉善的乡村变得更加富庶了。近年来,嘉善以实施“人居 环境 经济 文化”四大工程为主要路径,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品质。
嘉善的村庄兼具内外之美,在彰显江南水乡风韵的同时,乡村文化也多了几分现代气息。
精细规划,科学布局 一张蓝图见统筹智慧
散落在不同区域的美丽乡村,是装点城市之美的原味素材,如何全面统筹这些不同主体的元素,勾勒出彰显地域个性的“美丽乡村”盛景,则体现着管理者的高度智慧。在嘉善,“规划布局科学引领,一张蓝图统筹设计”成为规划美丽乡村工作的核心思路。
2014年,嘉善制定了《嘉善县“多规合一”工作方案》,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等主要规划纳入全盘统筹,与美丽乡村建设等专项规划科学衔接,形成了全县“一张蓝图”的规划格局,并结合河道、电力、污水、供水等10多项专项规划,修编并不断完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以镇域为单位,对全县120多条道路以及村庄、水系、农田、基础设施等内容完成梳理并入库,形成了“多规合一”的工作底图。
在布局全县美丽乡村全面之美的同时,“点”上的工作同样需要精耕细作。尊重各村的不同个性,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宜居则居”的定位,嘉善把全县9个镇(街道)和104个行政村划分为“一干、五枝、一冠三大功能区”和21个精品农业村、18个乡村旅游示范村、19个农村新社区,逐镇(街道)编制个性化建设规划,而“绿色田园风光线、蓝色水乡活力线、魅力村庄风情线、善佳文化古韵线”四条美丽乡村精品线更是将乡村的精粹部分提炼了出来。为保障建设工作出实效,与规划相配套,嘉善建立了环境优美村、美丽乡村达标村、美丽乡村精品村等不同梯次的培育体系和考核评比机制,分类制定推进计划,逐年确定创建目标,严把规划预审和投入预评两道关,从制度规范上杜绝无序冒进的建设情况发生。
在农村,农民建房仍是刚需,为处理好新建房与特色自然村落保护的关系,嘉善以推动农房改造集聚为切入点,优化村庄布点规划,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嘉善县农民建房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为启动一般集聚点,同步开展保留拓展点提升、特色自然村落保护开发等工作提供了依据,嘉善已初步形成“1+X+Y1+Y2”即“21+66+144+18”共249个村庄布点,其中21个点为集镇型新社区(中心集聚点),66个点为城乡一体新社区(一般集聚点),144个点为保留拓展点,18个点为特色自然村落保护点。截至目前,全县已集聚农户35653户,集聚率达到41.3%。
村容焕新,生活富美 和谐宜居的乡村图景
谈及魏塘街道三里桥村,当地流传着一个说法,两年前的三里桥村,“房子住别墅,出门是猪圈”,是一个空气里弥漫着难闻气味的畜禽养殖大村。如今的三里桥村,几乎步步皆景,处处入画,房前绿树环绕,屋后碧水涟涟,水果种植户开始着手发展乡村旅游了。眼前的景象,让人很难把它与臭气熏天的养殖大村联系到一起。
和三里桥村相似,同样的变化也在干窑镇范东村王家浜上演。 “以前家家户户养猪,猪粪都往河里排,别说是游泳,就算是洗件衣服都嫌脏。”村民蒋春林说,“现在河道治理干净了,连岸上以及周边环境都来了个‘大变脸’。”三里桥、王家浜发生的蜕变正是嘉善“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体现。
为了治出绿水青山,寻回记忆中的美丽乡愁。嘉善按照“环境洁化、河道净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和设施配套”的要求,以“治水”工作为切入口,对村容村貌来一次大修整,农村因此迎来了一场生态环境大变革。
从“河长”到“路长”,从村干部到县长,从“五水共治”到“三改一拆”,从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垃圾处理模式,到探索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方式……嘉善相继投入资金近10.5亿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村庄综合整治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7个镇(街道)创建成为嘉兴市美丽乡村先进镇(街道);生活污水治理的建制村覆盖率达到100%,形成了“21+66+144+18”共249个点的农村村庄新布局。
村庄变美了。姚庄镇北鹤村北姚浜的现代农房,干净整齐、设施健全;大云镇缪家村、姚庄镇桃源新邨等城乡一体新社区蓬勃兴起,水清、岸绿,江南水乡的雅致景象随处可见。2014年,凭借卓越的生态环境和浓厚的美丽乡村建设氛围,嘉善赢得了“国家级生态县”荣誉称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殷实的生态是不可替代的地域财富,在嘉善,有关这一论断的现实例证不断涌现,乡村之美带动了乡村游的兴盛,大云镇的温泉度假区、姚庄镇的旅游观光区、西塘镇的休闲旅游区和陶庄镇的汾湖亲水区四大特色区域,成为嘉善乡村旅游的主力军。
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嘉善使出了不少新招助推农民致富,发展物业项目,盘活存量资产,开展服务经营……多渠道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现代农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从农业“蓝色、白色、绿色、彩色、金色”色彩升级,到粮农、菜农、花农、云农的品质提升;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试点到农村“三权三抵押”改革……嘉善,在富农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活力文化,彰显品牌 外在与内涵齐修之美
润养千年的鱼米之乡,成就了嘉善特色的文化沿袭。“地嘉人善”是嘉善的传统美德,形成了以“善文化”为核心的县域人文品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嘉善除了不断夯实乡村的“富美”基底,更着力挖掘当地“善文化”,注重嫁接生态文化、传承历史文化、挖掘和提炼民俗文化,以展现嘉善特色。
农村文化礼堂是承载村民文化诉求、展现乡村文化活力的集体精神载体:清晨,到文化广场上扭扭腰,打打太极,活力充沛的一天开始了;夕阳西下,约几个朋友逛文化长廊,聊聊家常,感受浓郁的乡土人情味儿;吃过晚饭,欣赏文化舞台上的各类演出,享受身心愉悦……
随着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深入,嘉善形成了一系列个性明朗的农村文化品牌体系:“善文化”、“周末大舞台”、“十万农民种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风生水起;“一周一演、一镇一节、一村一品”成为文化常态。由渔民、私营业主、企业员工等人员组成的姚庄镇锦绣农民画社,多次在沪杭等地参加画展,展示着“姚庄传田歌、农画走沪上”的新时代农民文化风范;渔民村踏白船队将“踏白船”这一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了赏心悦目的水上艺术;天凝镇洪溪村的“辣妈宝贝”们从草根舞台走上人民大会堂舞台,并在西班牙龙达国际民间艺术节亮相,成为嘉善现代乡村文化的明星品牌……如今,嘉善共有40个村级文化礼堂,全县文体队伍达到626支,文艺骨干11220人,姚庄镇北鹤村、渔民村、丁栅村、天凝镇洪溪村、大云镇东云村等先后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村。
田园美、生态美、村庄美、文化美,不同种类的美交织成一幅富有江南气质的画卷,嘉善的各个乡村散落其中,不断为它注入新的美丽元素。
撷 英
改革创新助农致富
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激活农产业发展要素,为美丽乡村的可持续性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嘉善在制度上做到了大胆创新。
全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重点创新“三权三抵押”机制,赋予农民对农村集体经济股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和土地承包流转经营权抵押功能。建成县、镇(街道)、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符合条件的农村各类产权在平台上以转让、租赁、入股、抵押等方式依法交易和规范流转。截至目前,全县共办理涉及三权抵押贷款148笔,累计发放贷款1.85亿元,并于去年10月发出了全省首笔融三权为一体的农村综合产权抵押贷款。今年7月又开展了农村集体股权流转改革试点,股权实现了社内外继承、内部转让和有偿退出,共计流转股数116股,并通过股权有效管理强化村域治理,形成了确权、赋权、活权、保权、优权为一体的以股改深化村域善治模式。深入实施“强村计划”,探索形成抱团投资、异地发展、强弱合作、服务增收四种模式,全力推进县内跨镇域村级抱团联建项目建设。2014年,全县行政村常规稳定性收入平均已达141万元,发展水平继续位列省市前列。
探索建立扶贫小额信贷制度,开展省级农村扶贫小额信贷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已发放丰收爱心卡4952张,对其中的75户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农户发放贷款,累计发放392万元。
“优美庭院”,
将美延伸至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自家的庭院美了,美丽乡村便有了美丽的基础。为调动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强化村民的责任意识,嘉善出台了《关于开展创建“优美庭院”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的意见》,以“五个一”工作法(即每天一次清扫、每周一次走访、每月一次整治、每季一次检查评比、每年一次评选)强势推进“优美庭院”创建工作。
自去年以来,重点围绕“三改一拆”、“微田园”创建等活动,引导农户拆除鸡棚、鸭棚、猪棚,改建成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等“微田园”。组建本土民间专家指导队伍,为不同样式的楼房庭院设计低成本优美庭院样本,为不同条件家庭提供经济实惠的创建样式。调动广大农村家庭参与“优美庭院”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村家庭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目前,累计创建县镇村三级“优美庭院”达标户33556户、示范户8389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