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 风起云涌
本报记者 吴孟婕
江南入冬,山间的果子即将落尽,而文化之果正高挂枝头,芳香满溢。刚刚公布的“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5)”显示,在影响力方面,浙江位列全国第3;2014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187.8亿元,同比增长16.35%,占GDP比重为5.45%。
“文化产业是没有天花板的。”今年4月, 全国文化企业的龙头老大——万达集团的董事长王健林来杭畅谈文化梦时,数次提到这个观点。那天下午,可容纳500多人的报告厅被挤得满满当当,向来“霸气”的王健林主动向敢于闯荡和变革的浙江文化大军抛出了“绣球”。
浙江文化产业走得远、飞得高,并非偶然。早在2003年,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浙江先行一步,文化事业进入“脱胎换骨”的发展阶段;2011年,《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影视服务等八大文化产业;借着2013年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大会的东风,浙江文化产业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从破冰之旅到乘风破浪,3000多个日日夜夜,在这片有利政策条件和市场基础的沃土上,被视为“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引领,始终坚持群众需求导向,始终坚持依靠政府与民间两种力量。已成为市场龙头的文化企业,搭乘资本的快艇,探索文化产业蓝海的新坐标;中小文化企业借着政策、资本的东风鼓帆起航,强健体格,努力成长为大企业、大项目、大平台。
2013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这意味着,文化产业成为浙江经济支柱性产业。从4.99%到5%,似乎很难找到一个具体的时间或事件来标记这一“历史性的飞跃”。因为,一个个从“惊奇”演变为“震撼”的文化故事,一个个令业内同行称羡的“大动作”,参与者、受惠者、见证者和记录者,是生活在“浙”里的每一个人。深走浙江,踏入每一座城市,打开每一座园区,总能闻到那醇厚的芬芳,总能看到互相呼应的文化之美。
作为文化与资本“握手”的标示性事件,近年来,浙报传媒、华数传媒、华策影视等近20家文化企业的敲钟上市,总是被人们津津乐道。最近的一次,是来自杭州西溪创意产业园的南广影视、艺能传媒“挂牌新三板”。王健林来杭讲座时,曾与南广董事长徐云有过现场互动,于是有人猜测,“会不会是王健林的‘无心插柳’,给了‘有心发问’的徐云什么启发?”
如果想知道更多成功背后的故事,就请将目光聚焦到上篇,占地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的西溪创意产业园,开园6年来,这里已“飞”出了5家上市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