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1版:美丽乡村·创时代

浦江乡土野果实现规模化栽培

儿时山间果,变身畅销货

  本报见习记者 蒋欣如

  记者 徐贤飞

  县委报道组 朱舒蔚

  11月,正值浦江梅梨丰收时。浦江县郑家坞镇吴大路村,农户吴玉堂正在对采摘下来的梅梨进行分类装筐:“我们的梅梨上市时间刚好和一般的梨错开,效益很好,每亩收入可以达到5万元左右,还常常供不应求。”

  别看眼下梅梨效益颇丰,十几年前,这种独具浦江特色的水果曾一度绝迹,经过吴玉堂和浙江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的合作研究,才使它重获新生。

  野果是活着的基因库,一个物种一旦灭绝,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也会随之消失。随着气候和环境的变迁,不少像梅梨这样曾盛极一时的野生水果都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2007年起,浦江县农业部门开始有意识地收集、保护和开发当地的野生水果资源,经过数年努力,成功筛选培育出了一批特色乡土水果。

  踏破铁鞋,

  重拾儿时味

  56岁的吴玉堂说,梅梨,是他儿时最难忘的味道。“小时候,满山都是梅梨树。过去生活条件不富裕,常常吃不饱,只记得那时常常有人上门卖梅梨。”

  梅梨果皮呈蜡黄色,看起来有点土气。未成熟的梅梨,果肉硬且生涩,采摘后要先储存上半个月。吃之前,用手轻轻按压,确定能被压扁后才能入口。其果肉质感稍粗,酸中微微带点甜味,口感酥糯松软。这种味道,深深地留在了老一代浦江人的记忆里。

  上世纪70年代后,梅梨忽然没了踪影。整整二十几年,吴玉堂再也没有吃到过梅梨。“这二十年里,我常想,如果要种点什么的话,就一定要种梅梨。”他说。

  2002年,机缘巧合下,吴玉堂从两位打野猪的猎人口中得知,在浦江某地还有梅梨。听到这个消息,老吴马上带人过去,几个人走了十几里山路,最终在一位看山老人的门口找到了两棵梅梨树。返回家后,他一口气承包下了50多亩山地,嫁接种起了梅梨。他坚信,这种让自己念念不忘的味道,也一定能唤起其他人的共鸣。

  第一批梅梨上市时,多数人都发出惊叹:“原来浦江还有这种梨啊!”回头客越来越多,吴玉堂的梅梨也越卖越好。2006年,吴玉堂注册了“童叟喜”品牌,成立了梅梨专业合作社。如今,吴玉堂的梅梨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00多亩,每斤可以卖到15元左右,还有不少外地经销商慕名前来采购。

  对梅梨的前景,吴玉堂十分乐观。他说,梅梨好消化,糖分也不高,对老人、小孩、糖尿病人、消化不好的人群来说都是不错的选择。对中年人来说,梅梨是怀旧,是他们儿时的美好记忆;对年轻人来说,梅梨是新鲜,是从没见过的新品种水果。

  无心插柳,

  育得致富果

  俊果,药名覆盆子,是一种野生树莓,口感酸甜,在孩子们中很有人气。挂果的时候,红彤彤的果实点缀在绿叶之中,分外娇俏可人。花桥乡下宅溪村村民杨小军今年41岁,与俊果结缘已有近20年。

  中专毕业后,杨小军先是学起了木匠。渐渐地,山里的人一个个去县城打工,杨小军看着身边的荒山,想起小时候常吃的野果,动起了种植的念头。1997年,杨小军选育两三百株俊果试种,收获满满。两年后,他承包30亩荒山,一门心思种起了俊果。

  起初,对于俊果的发展前景,多数人并不看好,认为它虽然味道不错,但却不易储存:“今天摘下来明天就要坏掉的东西,怎么能赚钱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杨小军只能自己骑着摩托车给每家水果店直供送货,保证俊果在当天售完。也正是他这股闯劲,让俊果在浦江和义乌两地渐渐打开了市场。

  对于俊果的改良,杨小军从未停下过探索的脚步。这些年来,他不仅奔赴各地收集优秀的俊果品种,还于2004年成立了俊果研究所,潜心研究俊果的选育和管理技术。由他筛选培育出的“仙掌、金盾、钩悬”3个优良品种受到了市场的肯定。

  俊果绿了乡村,也富了乡亲。青果可以作为药材收购,成熟后亦可作为鲜果出售,市场潜力很大。杨小军不仅自己种植了70亩俊果,还带动其他农户一起致富,目前,花桥乡的俊果种植面积已达到300余亩。

  最让杨小军欣喜的,是今年新培育出的无刺俊果。去年7月,打理基地的杨小军无意中发现了十几株没有钉刺的俊果。“一般的俊果,枝条上密密麻麻爬满了刺,采摘的时候很容易划伤手。有了新品种之后,采摘和日常管理都会方便很多。”在杨小军看来,今后俊果的采摘游大有可为。

  政府扶持,

种植规模化

  “如何驯化野果适应外界环境,如何维持稳定的产量,怎样提升野果的品质并进行规模化栽培,每一个都是大难题。光靠果农个人,是很难克服的。”浦江县农业局局长楼建超说,每一种浦江乡土水果的背后,都有一段辛酸史。

  据他介绍,2008年起,浦江农业部门正式开始扶持本地乡土特色作物,从推广、设施引进、平台建设、品牌推介等多个方面对农户提供帮助。产业扶持基金从最初的200万元增长到了现在的2000万元,同时,也向农户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多年来,浦江涌现出了一大批如南樱桃、俊果、瓜蕉等影响力大、市场反响好的乡土水果。其中,南樱桃更是突破“樱桃不南下”的观点,获得了有关部门的权威认证。

  “在洋水果大举‘入侵’的今天,应当如何做强做大本地水果?浦江乡土水果的规模化发展过程,正是对这一问题的一种探索。”楼建超这样说道。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创时代 00021 儿时山间果,变身畅销货 2015-11-10 浙江日报2015-11-1000009 2 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