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朝文新智

中国美院集体学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三千余师生感悟艺术魂

  本报杭州10月28日讯 (记者 吴孟婕 通讯员 刘杨) 这是一封用数字串起的“邀请函”: 28日下午1时30分,中国美术学院两大校区,三千余名师生,四个会场,共同聆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报告会”。相认的“秘钥”,是一册由中国美院党委宣传部编印的学习读本。

  这是一次相距72年的回望与致意:报告会主讲人、中国美院院长许江精心准备的PPT上,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朱德等与会人员的合影,和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照片拼接在一起,由黑白到彩色,“文艺为什么人”的主题贯穿始终,其对“人民的主体性”的强调一脉相承。

  半个多月前,在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举办的“人民之心,中国之魂”主题展览和研讨会上,许江作为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的亲历者和美术界发言代表,已经谈过相关感言,但这一次,他想再跟承担文艺“未来希望”的广大美院学子说说心里话:“在座各位即将投身的艺术事业,究竟是什么样的呢?结合《讲话》,希望能勾画它的大致轮廓,引导大家理解它的核心内涵。也希望大家感受到,所谓‘事业’,并非遥远;所谓‘内涵’,也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每一天的学习中,就在劳作上手、读书养心的日常生活之中。多少年后,回眸相望今日,愿你们能体会到其中的教义,感受到心灵的成长。”

  这或许是中国美院建院以来学生人数最多的一堂课,其容量、体量、含金量也可称“空前”。面对台下青春而热切的目光,许江的“课堂语言” 深入浅出,他从“民”在中西方的字形演变讲起,还引用了不久前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纪实文学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新闻举例,逐一解释了何谓“人民思想”,以及人民的“根性”和“肉身”——后者是从事造艺术的关键所在,令在坐的中国美院人备感亲切:“人民是艺术的灵魂,艺术是人民的肉身。总书记说,‘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他还要求创作更多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既是艺术作品中的隐身者,又是蕴育艺术创作的广袤大地。”

  在许江看来,《讲话》既有思想理论的“顶天立地”,又有实践指导的“铺天盖地”,“每每细读,必能再次领会其中深意、品出新意”。一年来,对《讲话》的学习和实践已经成为文艺工作的一个主要的旋律。而总书记在讲话中对时代精品的重视,对中国传统、中国精神的重视,以及“有‘高原’,更要有‘高峰’”的要求,在文艺界已蔚然成风,转化为艺术家的一种自觉。

  “中国美院以及浙江广大文艺工作者,正在遵循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从生活中汲取艺术创作的养分,从扎根大地中寻找飞天的伟力。”许江说,今年年初,受全国文联、全国总工会、全国关工委等委托,中国美院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劳模们,创作了“时代领跑者”五幅巨作。近50米的长卷已于近日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许江还记得国博展览开幕式上,时传祥的女儿含着热泪站在父亲的画前拍照的情景: “这既是以艺术之名向时代致敬,也是对画家的一次洗礼。”

  坐在报告会主会场、象山校区小剧场前排艺术教育与管理学院研究生二年级学生张青枝在笔记上匆忙记录。这堂100分钟的课,她对许江列举的两件事印象深刻:油画家蔡亮的妻子、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自薿,离开陕北已经40多年,但手中的笔仍在画着当地的风景,从她的作品中,甚至能闻到高原清新的空气、感觉到清晨的寒意——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下生活”; 黄宾虹给学生李可染的“课徒稿”,眼看烟雨茫茫,像一张山水画,近看墨迹斑斑,再近一些,会发现其中藏着中国笔法的无尽奥妙——两位中国美院的前辈大师对艺术的执着追寻和接力,值得尊敬。


浙江日报 人文·朝文新智 00014 三千余师生感悟艺术魂 2015-10-29 4055234 2 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