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鸡犬相闻也是一种美

  郎擎宇

  “不得家养犬,一经发现一律捕杀。”今天,有着“江南丽江”之称的兰溪芝堰村村规民约中的“禁狗令”,引爆了金华人的朋友圈。

  “禁狗令”的争议早已是个老话题,有人叫好有人反对,但当禁狗遇上乡村,老话题似乎又产生了新的困惑。叫好者说:“作为景区,禁狗并搞好环境,理所当然。”反对者说:“看不到土狗,听不到鸡鸣,鸡犬相闻的乡愁哪里去寻?”

  面对禁令和争议,芝堰村村党支部书记陈宝昌也有着自己的无奈:随着芝堰景区和乡村旅游的开发,村里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为了全村的卫生,也为了游客的安全,村里决定禁止养犬。

  不过仍有相当一部分网友认为乡村就该有乡村的样子,“鸡犬相闻”才是乡村。不过,笔者觉得作为景区的芝堰古村有其特殊性,游客的涌入对芝堰村的村容村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衍生出保障游客人身安全的新要求,但且慢,何不做些更人性化的努力呢?

  目前,乡村旅游方兴未艾,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不就是想去乡村寻找那一份亲近自然的美好,那一份生命蓬勃的惊喜?这就意味着,一个不断开放的乡村必然要经历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那么,乡村如何和时代同脉动?笔者看来,乡村同城市一样,同样充满着活力与演进。

  一个更好的乡村意味着更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将禁止放养家犬写入村规民约恰恰是传统乡村面对新变化作出的自我改变。只是如何避免一刀切的嫌疑,我们的乡村管理者能做的还有很多。城市犬只管理的一些常用办法,如实施养犬登记制度、对烈性犬、大型犬进行特殊管理、定期为犬注射预防狂犬病疫苗,不失为好的借鉴。

  一个更好的乡村意味着居住在其中的人们有着更加自觉的行为约束。带狗出门时,对狗加以犬链,由成年人牵领;对狗在户外排泄的粪便,主人立即清除;每家每户适当减少养狗数量。只有真正懂得自由意味着自我约束,和谐的人际关系与整洁的村庄环境才能成为乡村的常态。

  其实,在芝堰村的村规民约里还有那么一句:“圈养好自家的鸡、鸭、鹅、兔、羊、牛等家禽家畜。”乡村的转型并不意味着舍弃传统,更不代表着一成不变,只有有所取舍,“鸡犬相闻”的美好才能走入每个人的乡愁。

  朴实有趣的乡村,才能让人心动。有狗的芝堰,才能真正体现乡村治理的高明之处。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鸡犬相闻也是一种美 2015-10-23 4049437 2 2015年10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