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南浔一老人走失后不幸去世引关注

老人,我们永远的牵挂

  编者按: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在老龄化问题严重的浙江,如何让每个老人都老有所养、老有所靠、老有所乐,日益被人们关注。在重阳节来临之际,本报推出《老人,我们的牵挂》系列报道,探讨老年人群体普遍面临的养老、护理、求学、安全和情感等问题,呼吁社会共同解决。

  本报记者 张丽

  10月是全国敬老月,走在浙江城乡,老人们幸福安详的晚年生活,不时进入人们的视野。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时有发生的老人走失、弃养、受骗和各种安全事故,屡屡在人们的内心世界掀起波澜,无论是独居老人寂寥的心境,还是失能老人无助的三餐,抑或受骗老人呆滞的目光,无不令人一阵阵心酸心痛。

  总有一天,我们也将老去。“如何让老人问题不再沉重?”带着这个问号,我们一起走进城乡社区、山区海岛,聆听老人发自内心的倾诉和愿望。

  老人之殇

  10月13日一早,家住湖州南浔区千金镇的阿德陪着母亲,前往刚去世不久的父亲的墓地。虽然秋阳高照,但阿德的内心却阵阵颤抖——父亲在走失后的第3天,被发现躺在离家20公里外的大桥下,早已没有了呼吸。

  悲剧从10月6日开始。那天早上7时许,千金镇下起了小雨,阿德89岁的老父亲穿着蓝色外套,戴上鸭舌帽,和往常一样骑着小三轮车出门买菜。

  阿德的父母单独住在镇上。6日中午11时30分许,阿德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说父亲还没有回来。老父亲患有轻微老年痴呆症,平时言行正常,只是偶尔头脑模糊。两三年前曾走失过一次,幸亏被人发现送到派出所,得以平安回家。

  闻讯赶来的阿德立刻发动亲友寻找,上街分传单、网上发帖子、找民警求助,但均未发现父亲的踪影。那几天浙北秋风秋雨,气温骤降,阿德一连几个晚上未合眼,担心瘦弱的父亲会不会冻着、饿着,不时责怪自己应该照料得更细心些。

  虽然阿德家离父母亲家不远,也时常回家看看,但毕竟不能时刻掌握父母的情况。父亲第一次走失后,阿德把他的小三轮车没收了,“规定”他只能在家附近活动。但父亲脾气很倔,为此大动肝火,阿德无奈之下只能妥协。

  噩耗在10月9日下午5时许传来。在距千金镇约20公里的德清县禹越镇大桥下,有人发现一名老人的尸体。阿德立即赶去,确认是走失了几天的父亲,他顿时泪眼模糊。

  切肤之痛

  这起发生在重阳节前夕的悲剧,让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空巢、独居、失能等老人群体。

  记者从省老龄办了解到,目前我省纯老家庭人口数达225.79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3.89%。也就是说,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没有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

  “随着人口流动加快、住房条件改善、人们家庭观念转变,儿女满堂、子孙绕膝的传统家庭越来越鲜见,家庭养老的功能也在减弱,因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省老龄办相关负责人说。

  “事实上,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不断加剧。”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说,独居老人如何养老、失能老人谁来照料、老人精神生活如何满足、敬老院护工招人难等问题,都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直面和解决。

  官员和专家眼中的这些问题,却是不少老人的切肤之痛。

  66岁的吴春梅家住诸暨店口镇大山湖自然村,她和丈夫都患有慢性疾病,儿子一家却远在乌鲁木齐,好几年才能回来一次。虽然目前还能照顾自己,但吴春梅不敢想象,今后老去行动不便,连吃喝拉撒也将成棘手问题。

  杭州水星阁小区88岁的老蔡,独居在一间约40平方米的房内。尽管不愁吃喝,但因性格孤僻,很少出门,整天在家中独坐发呆。社区助老员说,小区内不少独居和空巢老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精神抑郁问题。

  关爱之切

  阿德父亲的遭遇,在网上引起极大关注。看到“急寻走失老父亲”的帖子,网友们在心痛、难受之余,纷纷在网上转发扩散、帮助寻找。得知老人去世的消息,他们无不唏嘘。

  更多的网友表达对老人问题的关切,深入探讨老人群体面临的养老、护理、求学、安全和情感等问题,呼吁社会齐心协办予以解决。他们说,每个人都会老去,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

  网友“芦苇丛中”的母亲早年去世,是父亲看着他结婚生子。因为工作的原因,他们姐弟几个分散在各地,很少陪伴在父亲身边。他说:“父亲劳累了60多年,理应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可是现在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每次看到父亲一个人发呆,我的心就很痛。”他在帖子中提问:很想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个难题?

  网友“折翼天使”对老人问题较为关注,平时注意观察他们的生活。她说,经常看到很多老年人,对生活缺乏热情,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老很多。想想也是,孩子们不在身边,如果退休后老人没有爱好,生活对他们来说确实太乏味了。“我们应该用行动帮助老年人找乐子、寻幸福”。

  “在地铁上遇见一对老夫妇满头银发,互相搀扶。聊了两句,原来他们是进城看儿子的。”网友“贴心瓣儿”发现,越来越多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城市打拼,留守老人这个群体正在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医疗、养老、亲情维系等问题,不容再忽视。

  作为全国较早步入老龄化的省份,我省不断探索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站、农村星光老年之家,探索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食堂。“但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提醒我们,对老人的关爱还不够。”杨建华说。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老人,我们永远的牵挂 2015-10-15 4034864 2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