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美丽乡村·创时代

安吉丝绢好

  安吉 朱敏

  “令我采葛以作丝,女工织兮不敢迟,弱于罗兮轻霏霏,号絺素兮将献之,越王悦兮忘罪除……” 这首先秦时期的《采葛妇歌》,也许是较早描绘织妇生活的歌谣了。北宋诗人张俞的“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则写满了对蚕妇的同情和对贫富不公的愤慨。

  丝绢是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的标志物之一,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富庶程度,具有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意味。

  安吉当地出土的商代铜觚、铜爵上,就有腹饰蚕纹,这说明,安吉的丝织业起步甚早。两晋以来,江南的经济随着北方人士的大量入迁得到了极大发展。北宋开始,江南的丝织业渐胜北方。而安吉的丝、茶、果等经济作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很有名了。

  隋唐时,就有“安吉丝”的称谓。唐代中叶,安吉的丝、棉以及丝织品就被作为贡品。不妨想像一下,长安城里,那些官绅贵妇身上的绫罗绸缎、霓裳羽衣,有一部分就出自安吉老百姓之手,强烈的自豪感是否会油然而生?

  两宋时期,湖州始终是全国的桑蚕业中心,在北宋及北宋前,“湖丝”的重要产地就是山地丘陵区的安吉和武康。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有“湖丝遍天下”的说法。

  在这里,蚕一年能够饲育8次,种桑技术也较发达。当时有人总结当地种桑之法,怎么压条,怎么接枝,都有详细的讲解:“若欲接插即便取好桑直上生条,不用横垂生者,三四寸长截如接果子样接之,其叶倍好,然亦易衰,不可不知也。”

  那时的安吉人,大多是种桑能手。十口之家,可出产30多匹小绢,折米40多石,大约等于10亩至15亩稻田的产量,因此人虽勤苦,而收获是较为优厚的。桑蚕业作为经营性农业,已率先成为农民赖以谋生的独立行业。

  嘉泰《吴兴志》载:宋代“(安吉)今发上供丝五万两,系安吉以税绢折。”又“(安吉)今发上供绵岁五万余两,安吉以产绢和买折纳。” 一个小小的县,一年里要上贡这么多的丝绢,足见当时安吉丝织业的发达。

  蚕桑丝绢,给老百姓带来了富庶生活的同时,也供给宋王朝以源源不断的财富。北宋末年有人称安吉“地富丝枲, 人用饶益,豪商杰贾,万里辐辏,为东南大邑”。西苕溪上,货船穿梭繁忙。傍依西苕溪的安吉梅溪,唐代以来就成为商品进出的集散地,商品经济渐趋活跃。

  随着养蚕业的发展,安吉的缫丝手工业也得到迅速的发展。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安吉缫丝总结“细、圆、匀、紧”四字要诀,缫丝质量提高,每当新丝出时,南京贸丝者来这里的络绎不绝。

  安吉杭垓镇有个村叫“缫舍”,一看名字,就知道是出产丝绸的,有首诗这样道:“柳荫十里护泥根,每到蚕时便掩门。漫道丝成最辛苦,吾家缫舍旧时称。”写的就是蚕桑时节村人的忙碌辛苦场景。

  安吉历史上还办过丝绸厂。因为孝丰当时处于抗日前线的“后方”,民国 29、30 年,浙江省第二行政督察专署在孝丰县城附近的陈安村创办新湖缫丝厂、新湖织绸厂。两厂在抗战胜利前夕停办。民国31年,在章村还创办嘉兴织布厂,抗战胜利后同样也停办了。

  地富人勤,这也许是对“安吉丝绢好”的最好诠释了。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创时代 00022 安吉丝绢好 2015-09-29 4015632 2 2015年09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