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丽乡村

讲好浙江地名故事

  罗卫红

  地名是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集聚了丰富的人类智慧,蕴藏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地理、人文信息,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识别、命名和用于交往的文化。它告诉人们“我们从哪里来”,让我们记得荣耀,记得悲痛,记得情感,记得认同,记得乡愁。

  近年来,在民政部的有力指导下,我省紧密结合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结合民政部千年古地名文化保护与认定工作,结合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当前形势和百姓需求,积极推进地名文化建设,持续开展地名文化理论研究,广泛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地名文化工作的开展要以地名工作为基础和后盾,而地名工作的深入与否直接关系到地名文化的保护和利用。2012年,我厅按照民政部相关文件要求,结合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地名文化遗产的摸底排查,开展了对“千年古城(都)、千年古县、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畲族语地名、著名自然地理实体、近现代重要地名等七大类重点地名文化遗产的初步调查摸底、初步登记工作。

  同时,我们认真做好地名成果转化工作。2012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编撰出版地名图、地名志、地名录和地名文化系列图书共计174种68万多份。涌现出如《杭州的街巷里弄》、《杭州老房子》、《萧山地名杂记》、《桐乡地名故事》、《舟山群岛新区地名史话》、《舟山群岛地名文化坐标》、《衢州弄堂》、《衢州故城史话》 等一批优秀作品。

  在地名文化建设中,我们采取面上推进和试点先行相结合的办法推动工作。我们在历史文化名城——衢州市开展市一级的先行试点工作。为此到当地深入调研地名文化工作,将这项工作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衢州南孔儒学文化有机结合。目前衢州市已经成立领导小组和地名文化研究会,建立部门联动机制,认真部署这一工作,其中龙游县、江山市已经着手开展千年古县申报工作。

  我们也在嘉善县西塘镇开展基层试点工作。西塘古镇的历史资源十分丰富,善文化的气氛浓厚,明代万历年间陈龙正在此创办了慈善机构“同善会馆”,是江南最早的民间慈善组织;他的同时代人袁了凡在此写下善书家训《了凡四训》。西塘古镇也留下不少历史遗迹和传说,现有的古镇风貌保存得相当完好。我们与嘉善县民政局等部门一起,多次研讨,实地感受与走访,共同策划西塘古镇文化的传播方式和途径,打造完成了一部反映慈善文化、地名文化的微电影《恋恋西塘》,创新载体传播民政文化,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杭州市的湖滨街道已经作了拓展地名文化的初步尝试,主要是实地考察了中山中路这一当年南宋的御街,依托浙大跨文化研究所的专家力量,梳理《武林志》的历史记载,发掘百岁坊等来历,开展口述史等工作,同时我厅经过评估,对其社会组织《湖滨晴雨工作室》进行资助,从多方面推进杭州湖滨街道打造“孝亲文化一条街”工作,目的是以可视的、外化的物化载体来呈现民政文化。

  为做好地名文化宣传工作,我们创新传播载体,继《恋恋西塘》之后,目前又开展了大型地名文化纪录片《大地有名》的拍摄工作。我们还策划了在省级层面开展“寻找乡愁 寻梦小镇——浙江省地名文化系列宣传活动”,并组织媒体记者组成“古镇古村落采风团”分几路实地采访,寻访最美古镇、最古老村落等,打响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品牌。

  (作者为省民政厅副厅长)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7 讲好浙江地名故事 2015-09-29 浙江日报2015-09-2900012 2 2015年09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