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丽乡村

我省启动“寻梦乡愁—浙江地名文化之旅”

地名,文化与故乡的名片

  城镇化的进程中,与村庄一起消逝的,还有它们的名字。

  根据2014年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会议发布的数据,自1986年以来,我国约6万个乡镇名称,40多万个建制村名被弃。新地名涌现、老旧地名消失以及地名变更的现象频频发生。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于地名保护的呼声也层出不穷。9月23日,由省民政厅牵头举行的“寻梦乡愁——浙江地名文化之旅”,便是其中之一。

  当新的地标不断涌现,当一些古老的乡镇和村庄不复存在,那些与之相关的地名文化该如何保护?那绵延千年的乡土风情又将如何维系?

  每行至一个地方,首先需要打听的,必定是它的名字。每一次回忆故乡,首先浮现于脑海的,仍旧是它的名字。

  地名,或指向一座城市、一个村庄、一条街巷,或代表一条河流、一片海洋、一座高山。它们看似平凡无奇,却又意义深重。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现代地名学开拓者之一的谭其骧先生将其喻为“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上周,由省民政厅牵头举行的“寻梦乡愁——浙江地名文化之旅”采风活动在衢州启动,来自省、市各级相关部门、研究机构及媒体的数十位工作人员共同参与了这次采风。同时,一部名为《大地有名》的地名文化纪录片也于当天正式开机,将要用电视镜头记录下省内多个历史文化古村背后的地名故事。

南孔圣地,开启寻根之旅

  从杭州市区出发,向南行驶约3小时后,衢州西高速公路出口处一块刻有“南孔圣地”大型景观石随即映入眼帘,宣告我们已经进入800多年前,由孔子第48代嫡长孙孔端友携族人南渡后所定居的这片热土。

  “请大家再注意一下,每排之间的间距要保持一致,孩子们的步伐不用太板正……”23日下午,衢州孔子家庙内的大成殿前人声喧嚣,鼓乐齐鸣。来自衢州市教工幼儿园大班的12名学生及其家长,正在孔庙管委会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为5天后将要举行的祭孔大典进行彩排。

  从2004年起,衢州于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日举行祭孔大典,重温儒家礼仪,就是为了让崇礼尚德、修身齐家的儒学文化精髓,在每一位参与者心中能够生根发芽,发扬光大。

  “我们之所以自称‘南孔圣地’,其实就是想要把南孔作为衢州的代名词,让人一看到这个词就想到衢州,想到儒学是这里的主流文化。”此次采风活动的参与者、衢州地名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周新华说,在衢州,除了孔庙与祭孔大典外,一些散落于各地、与孔姓密切相关的地名,尤其能够反映特定时代的历史情况。

  例如,柯城的孔家村、衢江的孔家山自然村,这些地名既带着村民对于祖先身份的认同感与荣耀感,同时也反映出其后人迁徙聚居的历史脉络。也正是孔氏后裔的到来,才使得诗书礼乐、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逐渐在江南地区盛行,守仁孝、重礼仪的好风气也由此形成。

  “三衢大地,既是钱塘江的源头,也是南方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之所以把我们的采风活动和纪录片开机仪式都放在这里举行,也就是想要让我们的地名文化之旅从寻根开始。”省民政厅副厅长罗卫红这样说道。

地名故事,承载历史变迁

  秋日清晨,江山市江郎山景区内薄雾缭绕,云蒸霞蔚。纪录片《大地有名》摄制组、浙江长城影视公司制片人编导李春香等一行4人,一路跋山涉水,把眼前的苍莽群山、奇绝怪石与风物民俗一一摄入于他们的镜头之中。

  “江郎山与江山市,这两个地名之间,本身就存在着某种亲缘关系,而就江郎山本身来说,它的名称也是来自当地村民江郎三兄弟登上山顶等候恋人的凄美传说故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借助纪录片的表现形式,讲述其中的地名故事,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李春香说。

  地名故事,既可以是某个地名背后所蕴藏的神话传说,也可以是对于名字本身的字意推敲及语言学阐释。而在省区划地名学会副会长、舟山群岛地名文化工作室主任王建富看来,了解每个地名词语的变迁,充分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史为鉴,思量当下,才是研究地名文化、讲述地名故事最有意义的地方。

  由于远在舟山,王建富此次没有亲自参与到采风活动中来。但提起地名文化研究的专家,大家都竖起大拇指说:“建议你们去找老王聊聊,他脑子里可有着说不完的故事。”于是,我们隔空连线,听祖籍江山的老王在电话那头,讲述他的第二故乡——舟山地名的历史变迁。

  秦汉以前,舟山只是东海中的一个无名小岛,唐代时才首次被命名为“翁山县”。“翁”是对“仙翁”的简称,源于当地居民对秦朝炼丹术士的美称。到了公元1073年,北宋宰相王安石又提出将舟山重新命名为“昌国”县。

  “一个当时仅有几千人口的小岛,何以能够昌国?王安石用寥寥数语就回应了其他人的质疑。他认为,舟山‘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亘瓯闽,西通吴会,实海中之巨障,足可以昌壮国势焉’,就这样将建县问题上升到保护海上丝路安全和国家富强的战略高度。”王建富说,直到现在,“昌国”这个地名仍然作为定海区的一个街道名称,存在于舟山的行政区划里,以这样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铭记着舟山人的家国历史。

齐抓共举,留住乡情乡愁

  王建富的地名故事还在继续。下一个主题,关乎乡愁。

  老王说,多年前,他在工作中接待过一位美籍华人。这位年轻人出生并成长于美国,却始终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家人的生活习惯与年节习俗,与当地的美国白人截然不同。这个疑问,直到父亲去世后,他在父亲的墓碑上看到“浙江定海”4个汉字,进而专程来到这个父亲曾经成长、生活过的海岛渔村时,方才水落石出。地名与乡愁,就这样在这位美籍华人的心里发生了奇妙的碰撞。

  “地名是乡愁的重要载体。若要问我乡愁是什么,那我一定会告诉你,它是村口的那棵树,还有村里的那个水埠头。”采风期间,一位媒体代表这样形象地说道。

  根据省民政部门的统计,目前全省初步符合国家地名文化遗产鉴定标准的地名文化遗产总共有727处,其中千年古城(都)7处,千年古县38处,千年古镇110处,千年古村329处。这与全省1300多个乡镇(街道)、近3万个村的总量对比,仍属稀缺资源。对那些具有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地名及其相关古镇、古村的保护工作,已是迫在眉睫。

  从2012年起,我省在修订《浙江省地名管理办法》时,明确把地名文化遗产内容纳入地名规划,从而确立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地位。今年5月,由省民政、文化、旅游等5单位联合开展的“浙江省千年古镇(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认定工作已经启动。

  最近,省民政厅还签发了一部旨在保护、利用与宣传古地名文化遗产的通知,要求全省各县、市的民政部门逐步建立起分级、分档的古地名文化保护名录,以更加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古地名的调整与变动。

  传承地名文化,寻觅乡土之魂,眼下,之江各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决心与热情付诸实践。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7 地名,文化与故乡的名片 2015-09-29 浙江日报2015-09-2900011;4022493;浙江日报2015-09-2900013;浙江日报2015-09-2900014;浙江日报2015-09-2900016 2 2015年09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