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文化

著名画家何水法古稀之年第三次进京大展——

花间豪士 抱华追梦

  本报北京9月25日电 (记者 刘慧) 这是一个美妙的时辰。25日“抱华追梦——何水法花鸟画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壮观的秋日画卷。

  中秋国庆将至,由中国文联、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国美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中国美院、浙江日报社联合主办的此次大展,也是10年之后,何水法第三次进京展。本次“抱华追梦”展示了何水法众多第一次面世的大写意新作。既有大气磅礴的鸿篇巨制《二月花放春如海》《天香》《梦霞》《万丈红霄》《望湖楼怀古》,也有婉约细腻的没骨小品,韵味隽永的精妙笔墨,仿佛是一首交响诗,书写着他丰富的内心世界与他感知的时代气象。人流如织的展厅里,有名家大师,有专家学者,有父老乡亲,更有老师学生。

  重要场合

  总喜欢穿红色衣服

  时年70岁的何水法活得像个精力充沛的花间豪士。你看,国博偌大的南1号和南4号展厅被他种成了一片肆意盛放的花海。徜徉展厅,放眼四壁,何水法笔下之花,是生命之花、精神之花、人性之花,说到底是天地之花。正如著名文化学者罗明标对记者所言:想象之动感一次又一次地激荡着艺术家的心灵,艺术家的审美宽度和厚度,一头连着历史之重托,一头连着时代之意志,它代表着21世纪中国花鸟画艺术的高度,也代表着艺术家灵魂的深度。凡重要的场合,何水法总喜欢穿红色系衣服,今天依然。那花白胡子再配上1米80身高的硬朗线条,再加上纯净的绍兴普通腔很容易让粉丝们获得好感。面对历史和时代,何水法的抉择是:写精神独往。

  ——化形式为内容。何水法从搬下石头到无场景构图;从突破传统到以水为魂;从色为我用到笔墨心象。他所关注的是一个生命的有机整体,而不是纯自然的一花一木;他的画面总给人一种生命律动感,这种生命式的审美观照与人的精神气质形成了一种互动的美感形式,这种形式不仅属于他个人,同时也属于这个绽放梦想的时代。如《秋露》《天然真色》《二月花放春如海》很难把形式和内容泾渭分论。但从他那大气磅礴的生命节奏中我们能触摸到21世纪中国花鸟画的新脉动、新情境、新生态。

  ——化笔墨为情怀。何水法笔下的花鸟不在乎“似与不似”,他关注的是生命磁场、是精神气象、是美的创想。他的每一幅作品写的是生命本质和精神现象。如《一串红》《倾阳》等,笔墨已完全诗意化、情思化、生命化了。无疑这些作品是画家对花的释读和想象,是人与花之精神的超然形态,是艺术家对花鸟的澄怀味象。艺术家力求在作品中体现一种观念、实现一种精神和化酿一种情怀。这些笔墨既是21世纪艺术生命的活体,又是中国艺术精神之本体。

  ——化花鸟为天地。何水法用大生命观观照花花草草,艺术家的想象要改变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的心灵,何水法之情是情的“格物”,是心的超迈。如《总领群芳》《青龙》等系列作品,并不是艺术家对已有影像的记忆和重复,而是对花鸟精神想象的再创造,是人们诠释生活、刷新灵魂的美学符号;是艺术家视觉情感和人文情怀朝向天地的回归。

  30张《宋人画册》

  奠定艺术基础

  “从明末清初到当代,我最欣赏的就是八大、吴昌硕、黄宾虹,石涛也不错。”谁又能想到,真正奠定何水法艺术基础的恰恰不是这些名震江湖的大腕,而是一套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宋人画册》。“当时一块钱一张。这个对我受益匪浅。那时我十六七岁,我一看就认为是好东西。后来我一直没有走弯路也就是这个原因。我买了三十张,反复地看,反复地研究,虽然我还小,又没有人指导,但是我有这个感觉。所以,对两宋的花鸟画,实际上我十几岁就在学了。30张《宋人画册》奠定我这辈子的艺术基础。”对于这些画史,何水法比谁都清楚,即便面对自己今天展出的全新力作,他也会感叹“50岁到70岁,好像时间过得特别快。”因而这些年,他把更多精力放在了他的7年心血之作——融陈列展示、学术研究、艺术创作和教育培训于一体的抱华楼国画研究院,旨在复兴“两宋院体绘画”。

  何水法经常在不同的场合批判当下花鸟画的弊病。一,画贪大,不是手笔大,而是画面大;二,大写意越来越少,工笔越来越多,制作的成分越来越高;三,花鸟画家很少到大自然中去,缺少写生,闭门造车。

  格局决定了气度。今天对何水法的身份描述中,最显眼的绝不是所谓“大师”的称呼,而是“中国大写意花鸟画的领军人物”。比起10年前的进京展,当下的何水法在画坛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有丝毫懈怠,毕竟,进京办展是一把双刃剑,用得不好,内力不够,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岁月不饶人。对于中国画家来说,70岁这个节点,不尴不尬,变或僵,可能一瞬间,也许一辈子。于是,何水法小心翼翼地准备着一切,很长一段时间内,他把自己关在西溪湿地,谢绝应酬,潜心创作。在两年时间里创作了100多件新作,其中巨幅大画就有十几张,最大的一幅就是6.2米长的《天香》,画的还是牡丹。

  把花当朋友

  才能写出生机

  花间豪士,牡丹王子。

  观画展可知何水法的写生近似疯狂。他曾14次去菏泽写生牡丹,学生都早早撤了,他还在那里,有一次甚至画到流鼻血。初春时节,何水法在湖边写生,一不小心掉进水里,最后湿漉漉地坐着公交车回家。如今这些故事,都成为抱华楼国画研究院“何水法中国花鸟画写生创作班”的第一教材。“要把花当朋友才会对它们产生感情,才会细致入微地看,才会发现哪朵花神态好,哪朵花姿态好、色彩好?一花一草都有生命,写生,就是要写它们的生机、生气。”何水法说写生是画家与生活的对话。

  仔细的观众不难发现,展厅里何水法于方尺小品一角,常钤“花间豪士”闲章。光阴荏苒,当年的青葱少年,如今已是白胡老翁。然而初心不变的他在抱华楼国画研究院里,依然保持着中国画师徒授受的传承方式。“我毫无保留,也喜欢学生们现场观摩我画画。人越多,我就更兴奋,状态更好。”何水法会经常告诫那些虔诚的弟子们,中国画不同于西画的特殊性之一在于“画外之功”异常重要,画家的人品和综合素养往往直接决定画作格调的高低,而人品和素养的形成不是仅仅靠课堂教学就能够完成的。何水法还会经常性地提到两句话,“画画说到底,靠的是智慧”,还有,“老师好,学生好;学生好,老师更好”,后面一句,是何水法的恩师陆抑非传给他的。

  展厅变课堂,处处有学问。面对众人的现场提问,何水法耐心地回答:传承创新,必须追本溯源——两宋院体绘画的两大特点就是,处处有意境,处处有生活。就在眼前现场众多的粉丝当中,来自抱华楼国画研究院全国各地的学生们情不自禁地问老师:今天你成功了吗?“对我来说,成功就是画一张好画。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张作品让我特别满意,我才刚刚开始。我想画的画,还没有画出来。”在同学们面前何老师突然变得谦虚,好像换了一个人。

  抱华追梦——拥抱鲜花、拥抱中华、追寻梦想——这是何水法一生的追求。


浙江日报 文化 00007 花间豪士 抱华追梦 2015-09-26 4019554 2 2015年09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