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人文

世界著名大师设计,堪称杭城文化新地标

美院民艺馆揭开面纱

  本报杭州9月20日讯 (记者 吴孟婕) “我们特意把老底子江南的村口很常见的水口‘搬’到了序厅,既有效切割了流线型的展览空间,也有《桃花源记》里‘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意境……”20日下午两点,距离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正式揭幕还有一个小时,开馆展“天工开物——江南乡村工艺的世界”的视觉空间总设计师及策展人袁由敏站在展馆入口处为记者导览,“一览无余固然好,适当加点‘仪式感’,是不是更好看、也更好玩?”

  “天工开物”,语出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的同名著作。“宋应星将老百姓的创造力视为推动社会进步非常重要的源泉,这样的观点本身也是一种古人的智慧。”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助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馆馆长杭间说,“而本次展览的副标题‘江南乡村工艺的世界’,引出了全球化变革背景下,一个值得深究的个案——明代后期以来,江南地区的传统农业社会为适应社会变革而产生了新的乡村制造。”

  从山脚拾阶而行,这座依山而建的民艺博物馆,被世界顶级建筑大师、日本人隈研吾用“土生土长”的青砖、青瓦、青苔披上了民居的“马甲”, 呈现出一个潇逸优雅的“之”字形,与周围的自然景致结合得巧妙而妥帖;在流线型的展览空间里移步换景,坐具展区、皮影区、休息体验区、用具区、情景区、花窗区等几大板块,用4个廊道连接,观众在“爬山”观展的过程中,时有豁然开朗的感受。与传统博物馆的封闭式“方盒子”全然不同,这座民艺馆的墙壁采用落地玻璃,自然光线。

  本次民艺馆开馆展,策展团队从中国美院所收藏的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的几大品类中,遴选出100把坐具、100扇窗格以及100件器具,并将其分为“百椅百态”、“格物之知”、“日用即道”三大板块。此外,中国美院民艺博物馆藏有皮影及相关的工具、乐器、剧本等藏品4.8万余件,数量上仅次于成都的中国皮影博物馆,民艺馆开馆后,推出常设展“光影世象——中国美术学院馆藏皮影展”。

  “进门前,我完全想不到传统民风、民俗竟能如此颠覆性地呈现!”站在自己捐赠的上百件坐具旁,著名收藏家、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馆长何晓道由衷感慨,“熟悉又陌生,新奇而宁静,这或许是艺术高等学府将目光投向民间、草根、乡土所产生的化学作用。”对此,袁由敏也深有体会:“原来民艺也可以很现代,只要找到合适的安放容器、用带着温度的目光打量,你会发现,它们开心地‘醒’了过来,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下午2时50分,天空飘起秋雨,一身黑衣的隈研吾匆匆赶到。从走进展厅开始,他手机的拍照模式就一直保持开启状态,尽管只有不到10分钟时间“先睹为快”,但他看得很仔细,常常走过几步又转身回去拍特写。最后,这位表情严肃、惜字如金的建筑大师终于露出了笑容,对围观人群说出了自己的观后感:“非常惊讶。”

  “如果我们对传统生活不加以珍视,所带来的后果不仅是具体器物的消逝,还有与现实生活的疏离、生命内涵的淡化。山脚下,与为中国美院美育事业树立‘东方之心’的民艺馆遥相呼应的,是最近新成立的手工艺术学院,它们将一起为承继、活化和再生手工艺文化,重建东方设计学体系和文化生产系统,传播中国美学价值和文化精神打造一把钥匙。”下午3时40分,开馆仪式在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动情的演说中落幕,中外来宾和观众一起涌入展馆。

  为了修正皮影厅入口处的导览地图,民艺馆典藏部主任黄艳和几位学生志愿者错过了开馆仪式,“好在没有影响大家观展。”岂止是“没有影响”——他们忙碌的背影,已在隈研吾、何晓道等人的镜头中定格。不妨将之也视为一种匠人间的致意。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6 美院民艺馆揭开面纱 2015-09-21 4018247 2 2015年09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