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人文世界

水墨东方

  水墨东方

  ——一物一件,印证的是他跟随陆俨少、周昌谷、黄胄等书画大家学艺并同甘共苦的艰难岁月

  青翠挺拔的松,凌雪独开的梅,天边燃烧的霞……300件中国画构成的艺术长廊,仿佛一条穿越中韩的时光隧道——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韩国光复70周年,由韩国驻中国大使馆、浙江省美协、西泠印社等联合举办的“水墨东方——闵庚灿从艺70周年精品展”不久前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亮相。

  70年的养育恩泽,70年的感恩回馈。今年,正值80高龄的闵庚灿献出众多精品画作,以示第二故乡的前辈与同道。

  笔墨浓淡,人生传奇。仁川—军舰—武汉—上海—杭州。童年流浪的不幸给他带来苦难,也带来幸运。在天堂杭州,他有幸结识了潘天寿、黄宾虹、陆俨少、沙孟海、王伯敏等艺术大家,从此步入中国传统绘画的殿堂。

  70载风霜雨雪,荡涤着每位观众的心。沿着转角伸向二楼的展厅,如同弥漫远方的思念——这里的一砚一笔,呈现的是闵庚灿与中国书画大家的深情厚义;这里的一物一件,印证的是闵庚灿跟随中国书画大家学艺的艰难岁月。

  上世纪80年代初,因为闵庚灿是外国人,每月还有大米吃。这时,他想到在上海的恩师陆俨少胃不好,于是把每月的大米省下来,凑成整袋。为省钱,再坐上七八个小时的慢火车送往陆家。

  就在恩师周昌谷挨批斗、住牛棚、生命垂危的那些日子里,闵庚灿拼命画画卖钱,挣几个治病的银子。“很可惜,仍然没有留住才57岁的他啊。”

  而就在吴茀之病重住院期间,闵庚灿日夜守护,送水送药、擦背盥洗,同房的病友们称赞:“你这个儿子真孝顺!” 吴茀之回答:“他是我学生的学生呢!”

  睹物思人,情意深深。此次为闵庚灿办展的北京炎黄艺术馆,是由我国著名画家黄胄发起建造的第一座民办公助的大型艺术馆。作为浙江话剧团的美工,1975年闵庚灿随团晋京参加汇演时,周昌谷给自己的老师黄胄写了封亲笔信,让闵庚灿带着去拜见大师,希望他的学生能得到先生的指点。

  就在上世纪90年代初,得知黄胄要筹建艺术馆,曾是学生的闵庚灿二话不说,拼命画画卖画,捐款10万美金。虽然先生已经仙去,但闵庚灿为告慰恩师,仍然坚持把积累了毕生精力的大展放在了炎黄艺术馆,而婉言谢绝了国内其它顶级美术馆的盛邀。

  幸运的闵庚灿,上世纪80年代成为西泠印社最早入社的韩籍社员,终成一代名家。

  70载,新老朋友相聚,艺术同道相逢,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在同时举行的闵庚灿从艺70周年研讨会上,美术评论家们一致公认:闵庚灿是继老浙派画家陆俨少、周昌谷等之后新浙派绘画的代表人物,更是当代水墨的推动者。他所走过的绘画实践之路,融中国文人画风和韩国画道为一体,创造了自成一体、独具特色的东方水墨风格,鲜明地反映了时代、生活的朝气和激情——闵庚灿是杰出的文人画画家,为东方水墨画增辉添色。

  赢得艺道同仁如此之高的评价,这让80老者闵庚灿很是激动。“我是韩国父母的儿子,更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就在展览开幕式上,闵庚灿将他心爱的巨幅作品《锦绣江山图》赠送给了韩国驻中国大使馆——画面上有时年90岁篆刻大家刘江的题款,画面上的雪松和红梅,晕染出历历往事……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 00017 水墨东方 2015-09-11 浙江日报2015-09-1100009;浙江日报2015-09-1100010 2 2015年09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