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岁月歌声嘹亮
再唱一曲《金银花》
本报记者 李文芳
县委报道组 成守江
前言
那是一段不能忘却的抗战记忆。耄耋之年的抗战老兵、依旧保留的战争遗址,带我们走进70多年前的硝烟岁月。当你跟随亲历者在那段抗战历史中寻觅思量,你会发现,在这场持续八年的抗战中,除了枪炮、硝烟,也有歌谣、小调、文明戏,这些音乐、戏剧背后的创作者与歌唱者,也成为战争年代和刀枪一样重要的力量。
“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在长兴县槐坎乡温塘村一间崭新的民房里,记者有幸遇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挺直了背,面朝新四军苏浙军区遗址的方向,唱起了一首《金银花》。阳光照在他的脸上,歌声铿锵有力。
这位85岁的老人名叫吴春云,他仍能完整地唱出70多年前在苏浙军区流行的歌曲。在老人坚毅的眼神里,关于长兴抗战的记忆片断开始铺展而来。
那年,故土沦陷
1937年11月24日,湖州沦陷,次日,长兴沦陷。这一年吴春云7岁,少不更事的他经历了中华民族最为艰难的八年时光。
1938年,乍暖还寒。长兴县在日军惨绝人寰的破坏与杀戮中满目疮痍,许多逃亡的百姓面临绝境。一首首揭露日军罪行的小调出现了。
“说东洋,道东洋,东洋鬼子真强横,昨天烧了刘家渡,今天又烧李家巷。”直指日寇在长兴所犯下的残暴罪行。歌声中,热血青年、地方乡绅被感召,抗日情绪日渐高涨。
这首小调的创作团体叫长兴青年抗敌后援会(简称青抗会),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成为长兴县一支重要的抗日民间力量。1938年3月,原泗安宁绍小学的教师汪寿彭联络到徐敬弟、李炳文、姚天雁等进步青年,在长潮岕太子殿成立了青抗会,利用贴标语、编歌曲等形式激发群众同仇敌忾对付日寇。
“那八年苦,亲眼看到同胞被害、家园不再;在大家绝望痛苦时,却传来振奋人心的歌曲,时隔这么多年都不能忘。”说罢,吴春云老人唱了一首《张家姑娘》,简单炽热的歌词中,抗战的激情被点燃。翻阅史料,长兴抗战中的歌曲、标语、文艺展演等文化形式,集结成那个年代最为坚实的精神存在。
在青抗会的宣传鼓动下,泗安商会金晋卿、长潮岕绅士胡长元等,搜集民间枪支,拉起了一支“长兴人民抗日义勇游击队”的地方武装,并成功袭击了驻在大云寺的日军据点,打响了长兴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
长兴县博物馆原馆长梁奕建说:“可以说,长兴人民群众的第一次正面抗日,正是文化宣传带来的巨大力量。在民族危亡之际,宣传标语、歌曲小调等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比枪炮的威力还强大。”
那时,战火洗礼
1938年8月,汪寿彭的青抗会吸收了一批失业工人和辍学学生,成立了长兴县战时政治工作队(简称县政工队),通过演讲、贴标语、举办图片展、组织流动剧团、开办农民夜校和妇女儿童识字班等形式,消除群众心头一时的悲观情绪,激发起民众的抗战热情。
在日军还未直接占领的乡镇,政工队及时向群众宣传前方将士英勇杀敌,还教老百姓唱《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战歌曲,一时间,“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犹如烈焰,在民族危亡之际成为强有力的呐喊,抗日的热情被一次次点燃。
从本地爱国青年到省、县政工队,他们在抗战初期创作传播的抗战歌曲,唱响了长兴抗战的集结号。随后,国民党正面战场溃败,新四军王必成第十六旅率部从苏南追敌南下来到长兴,进驻槐坎乡,掀起了长兴抗战音乐传播的高潮。
新四军来到长兴后,青抗会的大部分热血青年纷纷加入新四军,与日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青抗会成员陈克昌还加入了共产党,后来成为当时中共长兴县委主要负责人。
吴春云作为亲历者,仍清晰记得当时苏浙军区的练兵场,就在自家屋子不远处。每到清晨练兵时,将士们嘹亮的歌声就会响起。吴春云听他们唱《金银花》,说的是一个名叫金银花的女子动员未婚夫参加新四军的故事。这首歌从此牢记在吴春云的心间。
“很多时候,在操场随便搭起的土台子上,还会有戏剧上演,简直太新鲜了。”吴春云第一次接触现代文明戏,就是在新四军搭建的土台上。史料记载,1944年在长兴温塘村,十六旅文工团演出过果戈里的《钦差大臣》,十六旅苏南剧团演出过话剧《视察专员》,这与老人的记忆相吻合。
新四军十六旅进驻槐坎乡的一年间,对日伪作战135次,毙伤日伪军2458人,俘虏2616人,攻克日伪军据点80处。
“新四军来了,帮老百姓收麦子、打扫房间,偶尔借宿在村民家就睡门板,第二天再把门板装上去,还把村中所有水缸都装满水。这支军队纪律严明。”吴春云老人回忆说,当时有100多名新四军住在自己家里。
此刻,老歌再唱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这首歌早已超出歌曲的内涵,成为老百姓心中最诚挚的心愿。抗战期间,长兴全县共有1600多人参加了新四军,并有无数百姓参加了新四军的后勤运输队伍,无私无畏地为前方将士送去粮食和炮弹。
长兴军民与日寇浴血奋战,取得了数十次战斗的重大胜利。参加新四军的长兴战士,在1945年10月苏浙军区完成抗战使命后,有1400多人随军北撤,跟着共产党南征北战,最终成为和平年代的见证者。
战争结束后,许多当年参加新四军的长兴战士归乡种田。1995年,据梁奕建统计,长兴尚有200多名健在的抗战老兵。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默默无闻,每个人背后的故事都令人感动。当他们唱起一首抗战老歌,歌声里都有一段峥嵘的岁月。”长兴县博物馆原工作人员张月琴说。1979年,张月琴在民间调研时偶然听到一个老伯唱起了《金银花》,便整理记录了流传于苏浙军区的4首歌曲。
走进位于槐坎乡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在文物库房内,记者有幸见到了两页发黄的纸片,张月琴多年前在纸片上记录的这4首流行于苏浙军区的抗战曲谱,它们分别是《金银花》《张家姑娘》《霹雳啪》和《山乡曲》。
“除《霹雳啪》外,其他3首曲子,大多是由新四军文工团制作并传唱开来,这4首歌将民族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相结合,很好地宣传了抗战,鼓舞了士气。”张月琴说。
黑白老照片,战士的军衣,将军的书画……望着纪念馆中那些珍藏的革命文物,当你正缅怀思量时,忽然传来一阵抑扬顿挫的歌声:“爱国爱人民,保卫家乡杀敌人……”
原来,几个槐坎小学的小学生正在用稚嫩的嗓音,唱着70多年前的抗战歌曲《金银花》。那歌声似乎穿越历史而来,提醒我们,不忘历史,珍爱和平,奋发努力,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