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红旗出版社等研讨“陈仓进城八部曲”

文学之光照亮人心

  通讯员 王锋 记者 李月红

  本报讯 城市化进程加快,在“进城”与“回乡”中纠结的人当何去何从?文学又将如何表现这一切?8月8日,华商报社,红旗出版社等在西安研讨新书“陈仓进城”系列小说。贾平凹、方英文、孙见喜、沈庆云等陕西商洛籍文化名家、浙商代表共30多位嘉宾出席。

  陕西籍作家陈仓以“进城”为主题创作的“进城八部曲”,写的是自己真实的苦难与奋斗,写的是进城的感慨;故事与商洛有关,引导人们进入那一方水土;进而也与媒体工作经历有关,有着繁重的压力、不断的“漂泊”。

  “家乡的山风”,贾平凹这样形容阅读陈仓作品的感受,称那种感受非常熟悉,因为这种风“说硬不硬,说软又不软,带着各种味气,还有温度”,如此形象化的表述,也引起在场诸人的同感。贾平凹认为整个系列写得很精彩,但如果各种“进城”的类型化色彩再淡化一点,效果会更好。贾平凹说,通过作品能看出,陈仓“是一个能起风云的人”,在文学上有很大潜力,希望他继续努力。

  一次推出八部进城系列,陈仓坦言创作起源的主题词正是“苦难”。他简述了自己所经历的3次苦难,其中有一次是母亲去世前想吃几根麻花,为了这个愿望,全家人开始分头去忙,父亲到镇上去打了一斤油,他和哥哥到全村挨家挨户去借面,然后抓紧发面,面发的还不是太充分,就开始炸麻花,等到麻花炸出来,端到母亲面前时,母亲已经去世了……

  听完这件往事,全场颇为动容。陈仓说,很长时间里,因为根本就没见识过什么是幸福,没有比较,所以对苦难也就只是承受,并无任何不适。直到后来过上了所谓幸福的日子,回溯往昔,反倒经常痛哭失声,很多作品,就是从这些对于苦难的“反刍”中一篇一篇挤出来的。与“进城”系列相对应,陈仓正应约创作一个“扎根”系列,写如何在上海扎根下来的一系列故事。

  研讨中,众名家也共同为陈仓“寻路”。著名作家方英文认为,对于作者经历的苦难,如何“更文学化”地进行表现?是和盘托出、淋漓展示呢,还是默默消化、低调展示更有力?也许可以尝试。资深媒体人沈庆云提出,作家的第一要务是“照亮人心”,作品除了展示进城者的“苦愁多、苦难多、彷徨多”,更应着力写他们的雄心、远大抱负。

  此次研讨,还有一些浙商代表专程前来,鉴于贾平凹在陕浙两地的文化声望,特聘请贾平凹为文化交流大使,欢迎贾平凹到杭州走走看看。若干年前,贾平凹曾行走江浙大地,后著书以“走虫”自喻,亦曾轰动一时。研讨前,十余位浙商代表参观了西安的贾平凹文学艺术馆。

  本次新书研讨由华商报社、红旗出版社和咪咕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杭州成长型企业品牌促进会、杭州见微知著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文学之光照亮人心 2015-08-10 3975658 2 2015年08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