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朝文新智

闵庚灿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水墨展在京开幕

300画作述70年情怀

  本报北京8月2日电

  记者 刘慧

  松,青翠挺拔;梅,凌雪独开;霞,天边燃烧……300件中国画构成的艺术长廊,仿佛一条时光隧道——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韩国光复70周年,由韩国驻中国大使馆、浙江省美协、西泠印社等联合举办的“水墨东方——闵庚灿从艺70周年精品展”,今天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开幕。

  下午时分,刚度过80岁生日的韩国画家闵庚灿来到现场,他与中国70年的情缘,深深地镌刻在那幅长5米、宽2米的超大型画卷《民族重光》上:松树和梅花相得益彰,掩映着古朴厚重的英雄纪念碑,那深深的家国情怀打动了所有人的心。本次展览共展出闵庚灿自1950年以来创作的300件作品,分“传奇人生·水墨情深”、“水墨生辉·承古开新”、“彩墨交融·绽放自我”三个部分。作品不论是宏篇巨幅还是方尺之微,都表现出一种震撼力,大美之境,令人神往。

  “我是韩国父母的儿子,更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手持木杖的闵庚灿用力在地上敲了敲说。他1935年出生于韩国仁川,10岁那年,他在海边玩耍,正巧那里有一艘美国军舰,他上了军舰被带到中国,成了天涯孤儿,一晃便是70年。

  “我出生的那个时候,韩国应该叫朝鲜。”在闵庚灿幼年的记忆里,朝鲜人大多生活贫苦,一般人家吃土豆、番薯过日子,种出来的那点大米,都被送到当地的日本人家庭。所有朝鲜的孩子要按规定送往日本人开设的学校读书,在学校里不能说朝鲜话,不能用汉字,只能说日语。朝鲜人在仁川这座城市没有决定权,日本人才有。

  然而,流浪的不幸却又给他带来了幸运,在天堂杭州,他有幸结识了潘天寿、黄宾虹、陆俨少、沙孟海、王伯敏等艺术大家,从此步入中国传统绘画殿堂。在那些艰苦岁月中,与他们始终保持亲人般的交往,求艺可谓得天独厚。从此他生活、工作在杭州。

  历经岁月沧桑,闵庚灿以物抒发情怀,用画卷倾诉心声,尤其体现在《民族重光》《锦绣江山图》《山林里的五月》《旭日普照三千里》《友谊长青》等代表作中。“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有幸成为西泠印社的一员。”转过身去,闵庚灿指着那幅《山水图》说,“早在80年代,就有日本人来杭州一定要出高价买,被我断然拒绝了。”

  现场有人问,是否童年的记忆和人生的艰难,使你日后偏爱青松和梅花?

  松柏之高洁,不屈之精神,坚韧之毅力,使闵庚灿对松树情有独钟,也正是这种精神成就了闵庚灿的绘画艺术。他笔下的松柏苍劲有力,有的似巨龙腾飞,有的似铁塔屹立,气象万千,寓意中韩友谊万古长存。

  闵庚灿又执着于画梅花——梅之清贞孤傲、凛然高洁跃然于纸上。他笔下的梅,千姿百态,无论是红梅、腊梅或墨梅,在寒风料峭中竞相怒放,香自苦寒,呼唤春的到来。

  酷热天,展厅里为人们作现场导览的著名老画家肖峰称赞:“这是闵庚灿多年历练的神来之笔,是从艺70年外师造化、中师古人、内得心源的写照。”韩国驻华使馆公使参赞兼韩国文化院院长金辰坤说,闵庚灿的传奇艺术人生,象征着友谊与亲情。闵庚灿是增进中韩人民友谊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慈祥的形象大使,“中韩两国地域相近、文化相通、心缘相亲。”

  70载,新老朋友相聚,艺术同道相逢,有说不完的话题。在同时举行的闵庚灿从艺70周年研讨会上,美术评论家们一致公认:闵庚灿是继老浙派画家陆俨少、周昌谷等之后新浙派绘画的代表人物,更是当代水墨的推动者。他所走过的绘画实践之路,融中国文人画风和韩国画道为一体,创造了自成一体、独具特色的东方水墨风格,鲜明地反映了时代、生活的朝气和激情——闵庚灿是杰出的文人画画家,为东方水墨画增辉添色。


浙江日报 人文·朝文新智 00014 300画作述70年情怀 2015-08-03 3968574 2 2015年08月0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