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宁波海曙区引入第三方督查垃圾分类——

垃圾考核,数据说话

  记者 翁云骞 区委报道组 张立

  通讯员 王瑾琛 范奕齐

  “这袋垃圾肯定不过关,瞧,里头不光有餐巾纸,烟头、啤酒盖也都没捡出来。”上午9时许,宁波海曙区白云街道牡丹社区的垃圾投放点前,59岁的李康成在仔细翻看同伴打开的一袋厨余垃圾后,摇了摇头。

  李康成是宁波博雯环保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派出的“垃圾考核员”。今年6月,白云街道通过政府购买方式,委托该公司对所有小区实施垃圾分类开袋检查。这也是宁波市范围内首个引入第三方垃圾分类专门考核的街道。

  2013年7月,白云街道被列入宁波市垃圾分类首批试点。白云街道相关负责人王海波和同事们想要求解一个问题:垃圾分类两年,效果究竟怎么样?

  不量化,就没有评价标准,而要量化,就必须把垃圾袋打开,逐一进行检查、记录。根据协议,博雯公司派出4名考核员,每天检查8个小区,每个小区开袋检查50袋以上分类好的垃圾。只要发现被检查的垃圾袋里有3件以上垃圾不符合标准,或者扔错了垃圾桶,都要判定为不合格。

  “两个月不到,40个小区总计检查了超过两万袋垃圾。”王海波说,数据面前,各小区的垃圾分类效果一览无遗,“目前来看不容乐观,平均分类准确率仅在30%左右,投错率也比较高。”

  数据不会骗人。“相比以往,第三方检查的倒逼效果是实打实的。”海曙区人大代表、民丰社区书记王国萍告诉记者,量化检查让所有社工、垃圾分类督导员绷紧了弦。为鼓励分类,最近,民丰社区还在第三方检查基础上,以楼道为单位推出垃圾分类入户比赛。

  一袋垃圾分不分类,很多时候只是一念之差。不到两个月,牡丹社区保洁员王新勤就看到了变化。“刚开始,一桶垃圾里头什么都有,这两天天气热,但大家反倒收拾得干净了。”

  在王海波看来,第三方检查的一个重要意义,正是在于借助系统性评价,完善分类奖惩机制。不过奖励容易,惩罚却有些难。宁波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公室副处长陈建平告诉记者,和许多城市一样,垃圾分类实行的也是“分层监督”体制。

  眼下,宁波中心城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高达5000吨,而其中,作为大头被分离出来的厨余垃圾却不到1/10。“换言之,每天有超过4000吨其他垃圾需要被消化。”陈建平告诉记者,作为垃圾减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垃圾分类仍有巨大的进步空间。

  “说到底,还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王海波说,垃圾分类要想达到更好的效果,不能仅限于宣传引导,“只有当法规、制度都完善了,类似第三方检查这样的监督机制也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或许,王海波并不需要等太久。“目前,宁波市正致力于城市生活垃圾设施体系和运输体系的建设、完善,另外,一部有关垃圾分类的管理条例也正在酝酿之中。不远的将来,垃圾收费、分类奖惩等事项都将真正实现‘有法可依’。”陈建平说。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垃圾考核,数据说话 2015-07-30 浙江日报2015-07-3000011 2 2015年07月3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