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新闻时评

营造公共讨论的理性氛围

  如此庞大的公共空间,决不能仅是私人领域的集合,亟须构建起理性的讨论原则

营造公共讨论的理性氛围

  杜 博

  “青年因爱国言论被殴打”一事,随着文登警方公布对双方的治安处罚结果而暂时告一段落。然而,从网络对骂发展到现实约架,还冠之以爱国名义,这种现象值得警惕与反思。

  假爱国之名的“文登约架”,与围绕转基因公共议题展开的崔永元、方舟子网络骂战如出一辙。两起事件都被依法各打五十大板,否定了其自认为的正义与合法性,也证明无论普通网民还是网络意见领袖,不管以多么高大上的名义行违法之实,都为法律所禁止。但又恰是这类问题的普遍存在,折射出当前网络公共空间的现状,表象为语言暴力,内在则是因为缺乏公共议题探讨的理性氛围。

  纵观贴吧、论坛、微博等网络公共平台,无论事件好恶之辩还是观点立场之争,往往倾向于发展到对异己贴标签、污名化,暗合了“戈德温法则”,在观念上不能击败对手,就在人格上将其打垮。“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没有存在基础,反而谣言诽谤、刻薄的人身攻击等表达方式,似乎成为约定俗成的“论坛文化”,客观中立的观点则遭嫌弃。长此以往,容易劣币驱逐良币,冲击网络平台自由讨论的道德和法律底线。

  针对新媒体时代非理性表达的滥觞,最早提出Web 2.0概念的蒂姆·奥莱利曾说:“文明就是我们签署的共同协议,它是我们生活在一起的基础。”目前,我国网民数量已达6.68亿人。如此庞大的公共空间,决不能仅是私人领域的集合,亟须构建起理性的讨论原则。

  社会日益走向利益和观点多元化,“文登约架”只是一起极端个案,但这种非理性网络表达发展到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约架行为,如不及时矫枉,恐怕不会是最后一例。

  实际上,这起荒唐的约架闹剧也有价值所在,那就是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在网络公共空间如何养成公共探讨的礼节与素养。无论普罗大众还是意见领袖,利益之争或观念有别的各方都应学会理性表达观点、尊重不同意见,在善意与建设性的框架下去博弈、妥协、合作,最终达成社会共识。

  ■我来打酱油

  @修养心性-治国齐家:互联网时代高速发展,网民数以亿计增加,貌似任何人都掌握着网络话语权,可以随意发声。但网络发声容易,如何文明理智表达诉求却很难。有人因网络有隐蔽性,就肆意谩骂、人肉搜索,甚至约架,带来了极坏的社会影响。时代的进步,应从我做起,不要让网络暴力事件频发,也不要让人格、人性在网络里迷失。


浙江日报 新闻时评 00003 营造公共讨论的理性氛围 2015-07-29 浙江日报2015-07-2900025;3963273;浙江日报2015-07-2900027 2 2015年07月2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