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松阳抗战老兵李关火讲述方山岭战役——

战斗在家乡的山岭上

  本报记者 金春华

  县委报道组 孙丽雅 通讯员 叶雅珍

  松阳抗战老兵李关火今年95岁,家住松阳县大东坝镇内大阴村。记者采访他需要提前一天预约。因为一有空,闲不住的老人会走一里多路,到屋后山上的菜地,侍弄他的玉米或青菜。

  鸡公骑坳海拔400余米,属方山岭的一部分,也是连接云和、松阳两县最近的古道。从内大阴村李关火家翻过鸡公骑坳,不到两个小时就可以走到云和县大源乡,然后一路南下到达云和县城。

  73年前,李关火所在的抗战部队在这一带和日寇激战三天三夜,史称“方山岭战役”。

  “我爸爸就是在这里打死了一个鬼子。” 李关火的小儿子李坤根站在鸡公骑坳的鞍部介绍说,从云和过来的路较平缓,视野开阔;从松阳过来的山路比较陡峭,视野狭窄。1942年8月3日下午,李关火在这里碰到一个日本侦察兵,一枪将其击毙。

  如今,一块“抗战英雄永垂不朽”的纪念碑守着这里。我们沿路回到内大阴村,厚厚的松针混杂着杉树叶子铺在路上,有好几段路十分陡峭。“日军的枪声是两响的,‘嘭啪’;抗战部队的枪声就一响。以前,村里人逃难都是这样辨别方向的。”李坤根说,他们小时候上山,还能偶尔捡到子弹壳。

  1942年8月3日,松阳沦陷后,日军出动1000余人,准备翻越方山岭,攻取当时浙江省政府临时驻地云和县。相对地势较低的鸡公骑坳就成了双方必争的战略要地。内大阴村距松阳县城接近40公里,山高路远,消息闭塞。当天一早,李关火像往常一样,挑着一担茶叶、土豆等土货,准备到云和卖。

  “1938年,我爸18岁,到安徽打过仗。后来队伍被日本鬼子打散了,就回了老家。由于穷,没有其他的衣服穿,就一直穿着军装。那天到了云和,被一个姓丁的营长碰到,得知我爸是内大阴村人,就让他带路。”李坤根说,当时,丁营长要试试他父亲的枪法。李关火开了3枪,3枪都击中靶子。营长当场给李关火配了一把木壳枪。

  当天下午,李关火带着部队进了方山岭的深山密林,跟日寇周旋了三天三夜。5日,凭借地理优势,李关火和战友们在鸡公骑坳的坳口上,用机枪向下扫射,打了整整一天一夜,直到没有一个日本兵再攻上来。

  从鸡公骑坳到内大阴村约1.5公里山路,记者走了近两个小时。山路陡峭,李坤根却在前面走得飞快,不时停下来指一下父亲当年战斗过的地点。

  临近村口,我们看到李关火背着手向山上张望,背略略佝偻,神情安详。老人笑着指指路边的一幢老房子说:“鬼子撤退时,要烧这幢房子,柴都堆好了。我们在山上看到了,就端着枪冲下来,把鬼子赶跑了。”

  在李关火家里,老人说起一件让他终生难忘的事。

  1942年8月4日,李关火所在的班为侦察敌情,来到位于鸡公骑坳西侧山脉的三望排村。中午时分,他们正在一户村民家吃饭。由于缺乏经验,班长把哨兵也叫进屋内一起吃。就在这时,一队日本兵突然闯进来,一枪击倒正在门口吃饭的班长。“我们几个躲在屋里面,都举枪瞄准了日本兵。”回忆起牺牲的班长,老人气得咬牙切齿,“可为了完成任务,不能过早暴露自己,不能开枪。”就这样,他们眼睁睁地看着日本兵扬长而去。后来,他们发现班长的一只手被日本兵砍下带走,手表和军装上的姓名标识也不见了。伤心之余,他们将班长就地安葬。

  8月6日早上,日军眼看败局已定,向松阳县城方向逃走,抗战部队一路追击。说到这里,性格内向的老人激动地说:“我们从鸡公骑坳、内大阴、外大阴一路追过去,路两旁有很多穿黄军装的日军尸体。追到县城,日军被迫退到大宅街一个叫狮口的大坪里,我们继续用机枪和高射炮攻打,打得痛快极了。”

  战斗结束后,李关火脱下军装,回到内大阴村,一边种田,一边做点小生意,和妻子拉扯大7个子女。如今,两位老人和大儿子住在老黄泥房里,生活简单而平静。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战斗在家乡的山岭上 2015-07-28 3958943 2 2015年07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