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丽乡村

金华一深山古村拆还是不拆成了难题

去或留,后溪愁

  金华市金东区岭下镇后溪村,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这个深山里的古村,现存200多座有数百年历史的古宅,让专家们称赞不已;另一方面,村民们又希望能尽快改造,可以过上更便利的生活。

  古宅拆还是不拆,成了难题,它也映射出众多非文物历史建筑的保护窘境。由于《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对此作出“硬性”保护,这些古建筑往往难逃被拆除的命运。

  走过800多年历史的后溪,如何解决这两难的选择?

独特格局,老家味道

  浙江不缺建造巧妙、雕工精美的古宅,在这一点上,后溪村的深宅大院数量不多,也并不出挑。在全省971个历史文化村落的名单里,也没有后溪的名字。

  但后溪村的古建筑群能让来访者感受到另一种美——古村落记忆。

  后溪村,远离交通要道,坐落在金华与武义交界的一座山坳里。据村里老人讲,从南宋开始,汤氏祖先从武义迁移过来,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也许是远离繁华城市,数百年来,村里几乎没有什么改变。这里有做工精致的青砖古宅:青砖墙面严丝合缝,大门梁柱雕刻精美,处处透露着大户人家的气派;这里还有众多黄泥房:黄泥和着茅草,泥墙会呼吸,冬暖夏凉,让人感受老家的熟悉味道。

  古村落的记忆不仅来自于古建筑,更在于它独特的格局、路网、水系和建筑风格,即使在现代农村,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设计与布局——

  村里的巷子多,四通八达,巧妙的设计使之避免外敌的侵袭;

  高山上的清泉至今滋养着村子和村民,泉水通过水渠流入村里的几个池塘,又流到村口溪中,不仅避免了山洪等危险,更为村民们提供终年温度适宜的生产、生活用水;

  后溪村依山而建,古宅虽然造得密,看上去有些杂乱无章,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厉剑飞说,房子空间尺度比例相当巧妙,不仅冬暖夏凉,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更难得的是,国家级规划专家、原金华市国土规划局总规划师洪铁城跑遍江南的古村,在他看来,后溪村可以说是目前金华山地原始规划最生态、最平民、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村落之一。

  池塘水渠、阡陌交通、青苔石板、炊烟袅袅……数百年来金华村民的古朴生活,可以在我们身边重现。这种记忆、这种味道,建筑工程师卢岳鹏说,已经是单纯几座古宅、几处古迹所无法给予的了。

  后溪村的古建筑群里,至今仍然生活着十几户村民。他们不仅是村民,更是古村落记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卢岳鹏说,后溪村的保护,不仅仅是保护这个村子的古建筑,更是要保护这种数百年前的生活气息。而这一点,恰恰是后溪村最有价值的地方。

民生困局,谁来突围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数百年前的古村爱不释手。在这里住了一辈子的村民们,天天都盼望着走出深山。

  一进这个村子,你会闻到一股久违的气味:十几户人家住在这些古宅里,用柴火土灶烧饭,炊烟夹杂着饭香,和城市里的茶楼酒肆是完全不同的味道。古宅的里间终年不见阳光,杂物的味道,鸡、鸭、土狗的气息,夹杂着野草的气味,刺激着你的嗅觉。

  村委会主任俞新建说,一年到头,来这里的陌生人很少。很多村民外出打工,也不常回来。因此,即使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村子却几乎是几十年如一日地生活着。

  生活不便利,是古宅住户们最大的问题。78岁的老奶奶孙坤仙已经在古宅子里住了60多年,至今仍然烧土灶、用马桶。前几年,村里给孙奶奶的门口接上了自来水,不然孙奶奶还需要天天打水,洗衣、做饭。

  孙奶奶的孙女金晓芝说,造了新房子,老人家烧饭、洗衣服、上厕所都会方便很多,不用像现在这样辛苦。

  不仅如此,部分古宅子甚至面临坍塌的风险。71岁的汤昌启从小就住在祖先们留下的古宅子里。因为历史原因,这座大宅子被分给了好几户人家居住。年久失修,宅子的大梁已经开始被白蚁侵蚀。

  对于汤昌启来说,雨天漏水已是司空见惯,房子倒塌也是随时有可能发生,“村里要旧村改造,我天天盼着能早点动工。”

  古宅里的村民们能否搬离呢?俞新建说,建房指标非常紧张,按照目前“一宅一户”的政策,村民只能在原有的古宅地基上拆房重建。也就是说,村民要想住上宽敞、舒适的新房,古宅就非拆不可。

  因此,当后溪村村两委在村里推动农村旧房改造工程时,绝大多数村民都是举双手赞成的。村支部书记汤良滨介绍说,一期旧村改造工程涉及50户人家,已基本上与村民达成协议。大家都盼着天气转好后,旧村改造工程快些实施。

  但就在改造工程动工的前一天,一群来自规划设计、非遗保护领域的专家来到这里,为后溪所惊艳,劝村民不要拆,原本准备就绪的“旧村改造”工程一缓再缓。

  每天都有村民找到汤良滨,问他“到底什么时候拆房子”?汤良滨前后为难,只能苦笑作答。

留或不留,都是难题

  一边是沉睡的历史财富,另一边是村民拆房建房的强烈诉求,乡镇干部和村干部们陷入了两难的困境。

  岭下镇的干部们更加担心村民的人身安全问题。镇长傅榕说,很多古宅都是危房,因为没有指标和土地可以造新房子,十几户村民至今不得不住在里面。“每到台风天气,我们首先要考虑他们的人身安全。”

  傅榕说,只要能把这么大体量的古村保留下来,再困难也值得。当前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村民如何安全搬离。后溪村没有多余的建房指标,即使有,也没有多余的集体用地。如果村民搬出古宅,村里要建房指标和征用土地,在政策上,是两大难题。

  保护古村和保护村民,其实并不矛盾,关键看如何找到解决的办法。

  本报记者在浙江新闻客户端金华频道发起了相关调查,3天时间内,数万网友关注这一话题,约1000名网友参与投票,89%持“不拆”态度,甚至有三批由专家、企业家组成的团队专门来到后溪实地考察。

  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厉剑飞建议,岭下镇可以将后溪村作为非遗项目进行申报,同时还可以多尝试其他项目,例如申报“传统村落”项目。

  规划专家洪铁城说,只要政策上有所突破,村民能够搬离古宅,解决了眼下的燃眉之急,如何保护古村,就可以从长计议。他建议可以通过政府部门、媒体等多渠道的宣传,让更多民间资本看到这座宝藏。像浦江马岭脚古村落,就吸引了杭州外婆家集团的投资;又例如德清裸心谷以及周边民宿的开发,也是民间资本在运作。

  不过,多位专家也提出一个相同的顾虑,后溪村古建筑群的体量大,保护性开发的资金需求量大,因此引入民间资本的难度也不小。

  村民居住环境太差,要拆却又可惜,不仅是后溪村,浙江乃至全国有很多地方都遭遇类似的难题,尤其是那些被列入文保单位的古建筑,更是棘手。业内人士分析,不是文物的历史建筑,在保护的过程中面临着改善居住条件等民生难题,也是其难逃“拆迁厄运”的原因之一。

  专家建议,不妨让部分村民回归古民居,在保留外观的前提下,对老屋进行修缮和内部装修。也可通过古民居的认养和众筹等形式,让更多的城市居民参与到古民居的保护当中来。“如果需要保护,必然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需另择土地,给予一定政策支持,满足村民建房需求。”金华市旅游局副调研员王森建议。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7 去或留,后溪愁 2015-07-28 浙江日报2015-07-2800010;浙江日报2015-07-2800013;浙江日报2015-07-2800012;浙江日报2015-07-2800017 2 2015年07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