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美丽乡村·走读

凤桥水蜜桃如何突出重围——

盛夏田园,
“桃”离困境

  本报记者 李茸

  区委报道组 宋翰卿 张文术

  7月16日,嘉兴市南湖区市民广场上,一场水蜜桃推介活动正在举行。来自南湖区凤桥镇的12家农户,各自带着刚采收的水蜜桃前来促销、售卖,凤桥镇镇长彭峰也带头吆喝。

  曾经,凤桥水蜜桃就是优质水蜜桃的代名词。事实也确实如此,高价且销路不愁的凤桥水蜜桃总是能让辛苦了几个月的果农们赚得荷包满满。可是,今年情况似乎没有那么妙,因为集中成熟的水蜜桃碰上了台风多雨天气,一个个从饱满多汁到腐坏变质不过是两三天的时间,果农们心痛不已。

  这个季节,记者来到凤桥水蜜桃发源地——三星村,求解凤桥水蜜桃的困境和破题。

  水蜜桃的生意经

  三星村盛产水蜜桃,其种植历史已有200余年。穿行在三星村,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郁郁葱葱的桃林里,成熟的水蜜桃缀满枝头,淡淡的清香弥漫在整个村庄,且萦绕村民心中。

  三星村是一个有历史的村庄。村里年纪最大的是两棵1000多岁的银杏树,还有早已重建的石佛寺,其前身距今也有1500多年历史。

  然而,在某种意义上,三星村又算得上一个“新潮”的村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全村大部分农户就做出了让一般人不敢想的事儿——将农田变成了水蜜桃林。

  20多年过去了。土地没有辜负勤劳的农民,给予了他们丰厚的回馈。三星水蜜桃闯出了自己的名头。

  走进三星村,稍微大一点的马路上,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卖水蜜桃的小摊子。一个个白白嫩嫩的水蜜桃,整整齐齐地码放在一个个蒸笼上。

  这些蒸笼,在其他地方是用来蒸包子的,但在这儿,被用来存放水蜜桃,使其不被碰伤。

  “厉法梅”,记者看到,其中一个摊子上,几乎每一个蒸笼上都写着这样一个名字。摊主朱敏笑呵呵地说:“我家蒸笼上都有我老公的名字,买了我家的桃子如果不好吃,随时找我们,我们村都这样。”

  村民心中最质朴的诚信理念,以这样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化成了蒸笼上一个个名字。

  这儿的水蜜桃声名鹊起后,少数不法摊贩,将外面批发市场批发来的桃子拿到凤桥镇附近,卖给过路客,影响了凤桥水蜜桃的名声。

  而淳朴的农户,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朱敏家里只有3亩多水蜜桃,平时就在村口卖,没有刻意的宣传,也没有夸奖自己家的桃子怎么好,一边看着摊位,一边翻着白色的网套,麻利地将一个个桃子套进去。

  “祖上传下来的好东西,营养丰富,对身体好。”朱敏一边忙,一边给记者介绍。

  老农民的心头事

  距离朱敏家的摊位不远处,是沈佩君家和屋后的8亩桃园。

  这几天,60岁的沈佩君有些坐不住。目前正是水蜜桃大量上市的时候,温度一直不高,雨水又太多,沈佩君有些担心今年的销路。

  按照三星村党总支书记徐利军的说法,如今,80%的村民家里都种植水蜜桃,村民从春天开始,先担心桃树不开花,接着担心桃树不结果,然后又担心桃子卖不出去。

  虽然家家户户都因为水蜜桃富裕了,但骨子里还是本本分分的农民,靠天吃饭。

  沈佩君这辈子,前半辈子在种粮,后半辈子在种水蜜桃。80年代初,刚刚分田到户,种了几年粮食,也就够全家人糊口。在村里人的带动下,沈佩君一咬牙,把家里6亩多地全种上了水蜜桃。

  “当时种粮不赚钱,水蜜桃效益高,索性就全种水蜜桃了。”沈佩君说。

  靠着水蜜桃,沈佩君家盖起了一栋大房子,也把唯一的女儿嫁到了嘉兴市区,并有了两个虎头虎脑的双胞胎外孙。

  2008年6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把沈佩君的水蜜桃都打落在土里,损失达到90%。虽然当时政府给每亩水蜜桃补助了些钱,却依旧让沈佩君痛心不已。

  今年,水蜜桃特色保险作为全省试点在南湖区开展,沈佩君赶紧给自家的水蜜桃上了保险,总算稍微安心点。

  收成有保证,但市场却依旧碰运气。这两年礼品市场萎缩,水蜜桃销路、价格都受到较大影响,沈佩君最近在考虑,把水蜜桃卖到市区的自产自销点。

  “种了20多年水蜜桃,桃子越种越好,操心的事情却越来越多,我们老农民也要与时俱进啊!”沈佩君感叹。

  “带头人”的新烦恼

  43岁的应华兴算得上三星村水蜜桃“带头人”。6月底,他刚刚参加了凤桥镇早熟桃评比会,他推出的早熟品种“赤月”在外观、品质等方面脱颖而出,获得了一等奖。

  这是镇里第一次开展早熟桃评比会,他笑着说:“都是被市场逼的。”

  应华兴的爷爷那辈就已经开始种水蜜桃,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房前屋后,总有那么几棵水蜜桃树。

  17岁那年,应华兴便和哥哥应华伦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水蜜桃种植技术。当时,应家率先种起了水蜜桃,引领了全村村民。

  无论是管理技术,还是品种选育,应家在全村都是领先的。渐渐地,应家兄弟成立了水蜜桃专业合作社,为村里果农提供技术、农资及销路拓展等“一条龙”服务。

  如今,合作社的水蜜桃种植面积已有1000多亩,占全镇种植面积的十分之一,其中的100亩水蜜桃“试水”设施农业,通过大棚模式缓解极端天气带来的不利因素,突破了传统露地种植的局限。

  从以前施用农药、化肥到现在的无公害种植,从以前追求产量到现在更注重品质,应华兴见证了凤桥水蜜桃产业的“转型升级”。

  去年,水蜜桃虫害严重,有的农户损失大半。今年,政府请了老师来做“病虫测报”,通过农民信箱等方式将虫害信息及时告诉大家,让大家及时采取措施。

  虽然只有40岁出头,但已经算是“老农民”的应华兴,通过自学,获得了“高级农技师”这个头衔。

  种植技术方面已经没有大问题,但储存技术和销售依旧困扰着桃农。由于水蜜桃难以保存,从饱满多汁到变质不过两三天的时间,因此销售半径被限制得比较小,此外,由于容易伤到桃树和桃子,水蜜桃并不适合休闲采摘。

  如今,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桃农开始尝试拓宽自己的销售途径,有的已经开始借助微信、微博为自家的水蜜桃“吆喝”,想通过走电商之路打开销路。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走读 00022 盛夏田园,
“桃”离困境
2015-07-21 浙江日报2015-07-2100009 2 2015年07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