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文章导航

在苍南沿海小村,美丽民居与美丽产业并行

八亩后村,吹来田园风

  在苍南沿海小村,美丽民居与美丽产业并行

  八亩后村,吹来田园风

  本报记者 聂伟霞

  傍晚,苍南县桥墩镇八亩后村迎来了一拨拨的城里客。凉风习习,星辰相伴,人们三五成群地在这里吃饭、喝茶、聊天,夏日的夜晚惬意无比。

  “这里幢幢江南风格的房子,古色古香,最让我流连忘返。” 漫步在八亩后村,市民陈青竖起了大拇指。山岗上,在万亩翠绿茶园中,统一规划设计的小排屋有着白墙黛瓦、独立小院,清新的江南风迎面吹来。

  八亩后村,一个原本破旧、贫困的山村,因常年受台风的影响,大部分民居成了危房。去年,苍南推出了“美丽民居”民生工程,八亩后村经过修缮、改造,一个融生活、生产、生态的“三生”现代农村社区屹立山岗。

“海市蜃楼”上山岗

  下午5时,记者来到了海拔400米的八亩后村。暮色中,垄垄的茶园绿满四周群山,郁郁葱葱;山谷平地,一幢一幢整齐排列的白墙黛瓦民居点缀山间,透出江南山乡特有的诗情画意。

  80多岁的村民杨思平热情地朝着我们挥挥手,用听不懂的方言跟记者打招呼,经过本地人的翻译,才知道村民们有个习惯,每天早早吃了晚饭,都外出散步去了。

  在茶园里,成群结队的村民沿着游步道、骑行道散步,孩子们在草地上荡秋千、滑滑梯,笑声在山谷中回荡。

  两个小时后,村民纷纷回家。70岁的茶农李孔产说,他用“幸福”两字来表达今天的生活。“我们就像住在画里面一样,房子漂亮,村庄变美。连我们生产的茶园里也修建了游步道、自行车骑行道。”

  “可十年前,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李孔产说。八亩后村位于浙闽两省交界处,苍南县城西南17公里的丛山中。村民住的房子以砖木、砖混结构为主,常年受台风等自然灾害侵袭,民居危旧房众多,农民建房难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李孔产用一句顺口溜来形容以前贫困的生活:“五凤山区十八窟,小路好进不好出,吃的是地瓜丝,啃的是臭鱼骨。”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苍南提出要实施“美丽民居”建设,打造“浙江美丽南大门”,并委托中国美院、同济大学为之“量体裁衣”,设计了20套民居样板,按照“一个规划、一套款式、一套机制、一个政策、一个示范”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对包括八亩后在内的首批 4个示范村进行改造。

  八亩后村海拔400多米,整个村庄沿着山势,高低错落,排列有序。根据实用和美观性,村民反复斟酌,最后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选择了其中浙南典型风格的挑檐加大走廊和平直间二种方案,对全村348间农房进行提升改造。

  一个极具江南山水田园特色的新社区耸立在山岗上,像座漂亮的“海市蜃楼”,成为当地旅游的新景点和新亮点。

现代家园新生活

  晚上8时,结束了5天北京行的杨利民一家三口回到了村里。放下行囊,杨利民走到二楼窗户旁,将门窗上的木板取下。

  “前几天‘灿鸿’来了,刚插上,还来不及卸下。” 杨利民一边说一边卸下木板。让记者惊奇的是卸下木板后露出了大落地窗。

  “小窗变大窗,这是新居给我们带来的变化之一,大落地窗让村民终于迎来了有阳光的日子。

  “住在海边,最担忧的是台风来的日子,所以以前我们盖的房子窗户和门都是很小的,现在新房子的窗户很大,天晴的日子打开窗户,满眼都是窗外的好风景。”杨利民说,美院的专家在设计时考虑到台风影响,特意在窗户外面加设了木制的窗框。

  细细一看,棕色的木窗框“贴”在墙上,显得古色古香,台风来的时候,村民可以在窗框上插上木板,台风走了,直接卸下木板。

  “经过改造,现在这房子既安全又舒适。”杨利民说,他家地势高,当时选择了平直间设计,平直间一共4层有150平方米,有双层窗户,能抗台、抗风雨。

  “想不到,老了还能赶上这公寓房。”杨思平老人乐开了花,十年前,老人一家6口挤在只有10平方米的破房子里,漏雨又漏风,一到台风的日子就整天提心吊胆的,2013年,木头房被台风吹倒了。

  “搬进新房后,即使在台风来的日子也能睡上安稳觉。”老人说。杨思平的家一共3层,一楼是厨房、客厅和农具用房。二楼是卧室,三楼现在空着,老人说,他想让儿子回来做民宿。

  “看,这厨房可以两用的。”记者注意到,新居的灶头很特别,既现代又不失传统,灶头的左边是用瓷砖贴起来的土灶,刚好能放一个大锅,右边是一个煤气灶。老人说,一个人在家就用煤气烧饭菜。家里人多的时候他就用土灶烧。“土灶烧饭一辈子了,吃惯了用柴火烧出来的香味。”老人说。灶头边有一个2米×2米大的格子,里面放着许多柴火。

  除了厨房,杨思平老人很喜欢坐在一楼的走廊上和邻居聊天拉家常。在走廊的两侧修建了高高的屋檐遮风挡雨;前面围着古色古香木栅栏。屋顶换上了厚实的琉璃瓦,用钉子与水泥双固定,以免被台风吹走。

美丽山村身价高

  八亩后的美丽民居让小村山坳荒地首次有了不菲的“身价”,一块30亩的山坡地,竟拍出了918万元的高价,这在周边乡镇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

  “我们看中的就是这群民居和茶业旅游,小山村有无限的发展空间。”一批批涌进来的客商对八亩后充满着信心。

  30多岁的李小芳关歇了县城里的超市,回到了家里,开起了“茶香知味”农家乐。自从江南民居群建设好后,许多年轻人都选择了回家就业致富。

  “通过整村搬迁整治,小山村旧貌换了新颜,农民更是过上了现代化的新生活。居住有楼,出行有车,医疗、养老有保障,水电气与城市同价。”与八亩后村村支书李步生刚见面,他便如数家珍,字里行间透着自豪。

  “打造美丽民居,真正让农民住得下来、发展起来。”苍南县副县长白洪楞说。在设计之初,“美丽民居”的建设就与发展乡村旅游业相结合。

  在八亩后村民的眼里,美丽民居加上茶业旅游才是一幅最美的画。杨思平老人记得,上世纪70年代,八亩后村人除种田、砍柴外,别无收入。为带领百姓脱贫致富,时任八亩后村村支书李孔宗筹集了50元钱,5名党员,5把锄头,5件蓑衣,日夜驻扎在山上,开荒种茶。10年间,支书领头,村民跟进,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成就了千余亩山地茶园。

  小村变了样,荒山变绿洲。千余亩茶园,让曾经的偏僻山坳穷村摆脱了贫穷,让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老人说,美丽民居与美丽产业并行,八亩后村村民日子过得越来越甜美。

  ■链接

  美美的民居看过来

  去年年底,在浙江,一场“美丽宜居”优秀村居方案设计竞赛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富阳市洞桥镇何村坞村、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桐庐县富春江镇茆坪村……一个个乡村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文化韵味,也巧妙地融入了设计师们别具一格的惊艳设计。

  中国美术学院王澍教授说:“村居设计中要能看得见乡愁,落到具体实处,就是要做到因地制宜。”

  这样的乡村,这样的民居,不禁让人感叹:原来,农村也可以这样美!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00018 八亩后村,吹来田园风 2015-07-21 浙江日报2015-07-2100006;浙江日报2015-07-2100007;3952983;浙江日报2015-07-2100012;浙江日报2015-07-2100009;浙江日报2015-07-2100013;浙江日报2015-07-2100008;浙江日报2015-07-2100010;3952846 2 2015年07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