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图书馆迎来第二位“驻馆作家”——
刘醒龙:文学是灵魂的塑造
本报记者 刘慧
乙未仲夏的一个晚上,距蒋子龙到访后的2个月,著名作家刘醒龙从慎志浩馆长手中接过聘书,成为德清图书馆第二位“驻馆作家”。在德清图书馆“春晖讲堂”上,刘醒龙为读者讲述了“我们灵魂中最动人的那点东西”,演讲如同一场精神盛宴,滋润了读者的心灵世界。
谈及自己里程碑式的三部作品——《天行者》《圣天门口》《蟠虺》,刘醒龙加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深刻地点出了演讲的主题——我们灵魂中最动人的那个东西,那就是在苦难处找寻生存的价值,在卑微处发现高尚的人格,在黑暗处看见生活的阳光。
乍一看,刘醒龙,就是一个朴实得有点“笨”的湖北汉子,无论春夏秋冬都留着短短的平头,嗓门大,声音响,语速快,武汉闷热的天气丝毫没有带给他一丝精神委顿。只要一谈起自己的文学写作经历,就忍不住一番快人快语,想必是由那股“湖北佬”的热乎劲儿透出的对文学一片赤诚的热爱。
刘醒龙,著名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有《刘醒龙文集》等多卷本小说集,曾获首届中国当代文学学院奖、首届鲁迅文学奖和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去年4月,新作《蟠虺》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有读者问:这部小说叙述了怎样一个曲折神秘、充满对历史的深入反思和对现实的敏锐关照的故事?
刘醒龙笑了笑,娓娓道来:青铜器学界的泰斗曾本之在一个黄昏突然收到了20年前跳楼自尽的同事郝嘉写给他的一封神秘的甲骨文信,勾起了那段至今没有答案的无头公案——真相以细节的方式在时间的磨洗中慢慢浮出水面,直指一件春秋战国时代精美绝伦、无出其右的青铜重器——曾侯乙尊盘。从这件青铜大器出土之日起,人性中所有的欲望都被激发到极点,原本庄严恢弘的远古礼器成为欲望逐猎的蝇聚之地。
“虽说《蟠虺》的写作历时13个月,但它在我心里却整整酝酿了10年。”2003年夏天,刘醒龙第一次在湖北省博物馆里看到了精巧绝伦的曾侯乙尊盘。从那时起,他就一直将曾侯乙尊盘藏在心头,每隔一阵就去寂寞的尊盘面前怀想一番。而最终促成他写作《蟠虺》的,是近几年伪文化的盛行而带来的文化安全问题。
有趣的是,在湖北省博物馆召开的新书发布会上,湖北省博物馆的馆长就拉着刘醒龙和出版社的人反复地追问,这个书准确的出版日期是什么时间。“我把书翻开,印得很清楚——2014年4月。那个博物馆馆长就大为惊讶。因为《蟠虺》的写作背景是湖北省博物馆的一件馆藏国宝级青铜筑器叫曾侯乙尊盘。小说是围绕这个尊盘写的。大家都知道小说是虚构的,在小说的虚构过程中,因为我想有个曾侯乙,为什么不可以有一个曾侯丙呢,我就虚构了一个曾侯丙。博物馆馆长的惊讶在于,2014年4月,在曾侯乙尊品出土的地方旁边,又新挖掘了几件文物,其中一件上面就写着‘曾侯丙’。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我们很多考古专家,他们也从来没往这方面去想过,相关者有这么多,他们没有这方面的预言。怎么偏偏让我这样一个写作者成为‘曾侯丙’的预言者。当时听了馆长的话,我有点小感动,文学真的是太奇妙了。”
刘醒龙侃侃而谈,我还有一本100万字的小说《圣天门口》,这个小说就有一个很奇妙的细节——我们的队伍里有一个老兵,他是班长,其貌不扬,还是一个罗圈腿。民兵队伍里面有几个女兵,年轻貌美,而且很有气质也很漂亮。当时,女兵们对我们那个老兵班长特别好,好到甚至有点崇拜,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这个老班长,他有一个当兵的习惯,在部队用的毛巾都是白毛巾,所以他每天回来的早上或是晚上对毛巾的爱护程度甚至超过了现代女性对自己脸蛋的爱护,反复用香皂搓,然后用清水清理,然后晾晒在走廊中,白得像是什么?当时一直说不出。直到1998年,我到西藏去,在那里看到藏族同胞献出的哈达,特别是当我站在雪山下面,看到的景色,就让我想起那块毛巾。那个时候我才明白,那帮女民兵为什么喜欢他,为什么那么崇拜这个其貌不扬的老班长?原因就是那块白毛巾,当时这块白毛巾像是有一种灵魂飘动般的感觉。
大家不知道记不记得,索契冬奥会的闭幕式。俄罗斯人用非常简单的方式,非常朴实的方式,也是非常直截了当的方式,一口气排列出12位俄罗斯的大作家: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因为有这样一些作家,因为有这些作家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全世界都看到了俄罗斯人的那种灵魂。“实际上,作家,它只是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而文学,它只和我们的灵魂相关。”刘醒龙打比方说,有些作家他会说,“小说嘛,不就是一个俗物,所以才叫小说。”但是文学家,一定会坚持说小说的本质是优雅高贵的。有的作家会一直说,“写小说不就是一门手艺。”但是文学家,他一定是认为写作是为了延续有限的人生。有的作家还说,“文学已经死亡。”但是文学家本身依旧会认为,文学会和人类同在。作家的作品往往体现的只是作家本人的人格,而文学就是将人格塑造成可以激动人心的灵魂。
眼下在中国文学界,很流行刘醒龙的长篇小说《蟠虺》开头的那句话:“识时务者为俊杰,不识时务者为圣贤”。刘醒龙说,在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中,最有审美价值的,最能回味人生质量的,除了文学,不可能会有其他。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拥有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比你打赢一场战争,或者推翻一个王朝更能让我们感怀,唯有文学才是能够让我们看得见灵魂的,也让我们能够留住灵魂的,也是能够感动我们灵魂力量的东西。
刘醒龙感言:中国文学环境近20年来,前所未有的好。不那么认为的人,也许是他读不进去或者戴着有色眼镜“歪读”。有一个相悖的逻辑是,有人说“我从不读中国当代文学,因为没有一篇好作品。”没读过怎么知道不好呢?刘醒龙诘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