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记者走近武义南部山区留守儿童——

孤独的天空渴望精彩

  记者 翁浩浩

  县委报道组 温君凯 汪莉

  暑假,是每个孩子都向往的美好时光。但对许多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缺少家人的陪伴,漫长的夏天并不精彩。他们渴望怎样的暑期生活?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关心?记者来到武义县南部山区,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心底的渴望

  从县城往南经过约一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位于坦洪乡的漠华小学。

  这是一座有110年历史的校园,校内歌声悠扬,一曲充满童真的《虫儿飞》,拨动心弦。这几天,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商学分院的大哥哥大姐姐来到这里,组织孩子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暑期公益夏令营活动。

  坦洪乡有7000多人口,六成以上外出务工或经商。漠华小学现有109名学生,其中约80%属于留守儿童,平时主要由爷爷奶奶照顾。每到暑假,孩子的去处成了问题。

  在教室,记者见到了12岁女孩俊俏。俊俏人如其名,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看上去有些内向,话不多。她的父母都在武义县城打工,一个月左右回家一次,每次只能待一两天,她平时由爷爷奶奶照看。俊俏说,由于不太听得懂爷爷奶奶的方言,平时很少和他们聊天交流,在家主要看电视、做作业,感到烦闷时就去附近爬山,或找几个小伙伴玩“撕名牌”。“我希望爸爸妈妈能有时间带我出去玩,看看外面的风景。”俊俏说,她的梦想是当一名服装设计师,“我想为妈妈设计一件既合身又漂亮的衣服。”

  13岁的小华是学校的篮球明星。可谈到家人,他立刻变得沉默。小华的父母先后在福建和临安打工,两三个月才回来一次。平时,他住在姑姑家。姑姑对他很好,但也没太多时间照顾他。他时常独自去爬山,还学会烧饭、洗碗、扫地等家务。“我很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吃他们做的菜,和他们一起玩。”小华说。

  “留守儿童更需要心理关怀,因此学校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开展音乐、书法、体育、英语、诗歌创作等社团活动,让孩子感受关爱,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也尽可能创造机会,让他们出去走走,开阔眼界。”漠华小学校长陶忠宁说。

  无奈的现状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商学分院的大学生志愿者,曾对武义县柳城畲族镇周处村的46名留守儿童做了一项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有57%的孩子,父母都外出务工,其中一周回家一次的占4.35%,一月回家一次的占21.74%,半年回家一次和一年回来一次的各占8.7%,逢年过节才回家的占4.35%。由于长期缺少家长的关爱与呵护,约31%的孩子性格内向,不太愿意与人沟通交流。

  调查显示,认为周围人很关心自己或偶尔关心自己的孩子分别占22%,约56%的孩子认为周围人对自己的关心很一般。

  浙师大行知学院商学分院辅导员李君,向记者讲起了周处村留守儿童阳阳的故事。“一位大学生志愿者告诉我,阳阳平时喜欢讲鬼故事吓人,同学都不愿意跟他玩。”李君说,她主动找到了阳阳。读四年级的阳阳,父母离异,平时由爷爷奶奶管教,脾气暴躁且任性。后来,李君和大学生志愿者有意识和他沟通交流,还特别给他过生日。半个月后,他再不讲鬼故事,变得开朗活泼。“暑假结束后,他还主动通过QQ,向我们发问候信息。”李君说。

  武义县桃溪镇中心小学教师范纬纬说,很多留守儿童家里不差钱,家长会定期给孩子寄零花钱,他们最缺少的是关爱,他们渴望引起别人注意。有时候,一些孩子会用极端的方式表达,如讲鬼故事,或在课堂上故意大吵大闹,这样的行为需要家长和学校及时引导。

  共同的责任

  今天上午,武义县“流动青少年宫”开进桃溪镇中心小学,给这里的留守儿童带来了暑期安全知识宣讲和游戏项目。看到漂亮的滑板车,女孩迫不及待地拥上去。而遥控赛车和套圈游戏,则成为男孩的最爱。

  “感觉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性格上会偏内向,但我们和孩子们接触多了,发现他们同样拥有火热的内心,只是需要找到合适的倾诉对象。”浙师大大学生志愿者沈丽媛说。

  日前,由武义县委宣传部、共青团武义县委、县青少年宫等单位承办的2015“春泥计划”暑期公益夏令营正式启动。从2010年起,这项主要针对留守儿童的公益活动总是如约而至,主要包括为孩子送课业辅导、亲情陪护、社会实践等服务。

  “每年暑假,外甥都会到我家过暑假,有时候感觉孩子缺少玩伴,但又不知道怎么和他沟通,希望这样的夏令营能多一些。”坦洪乡上坦村村民潘媛琴说。

  “留守儿童成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特别是假期这个‘真空’阶段,希望能有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关心留守儿童,为他们送上关心和温暖。”武义县青少年宫主任巩子祥说。

  (本报武义7月8日电)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孤独的天空渴望精彩 2015-07-09 3942300 2 2015年07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