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丽乡村

关注全省特殊儿童,“老家粉”在行动——

特别的爱,伴你同行

  本报记者 裘一佼 包敦远

  进入七八月的暑期,和孩子有关的话题又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6月27日,本报佳友民情快车启动“特殊儿童家庭健康保障计划”,记者在长兴、温岭、江山和宁海,寻访了四户特殊儿童家庭,四个故事当天在“老家”微信平台上出现后,我们收到了大量老家粉的回应:“身边就有这样的家庭,我发动下!”“能关注这个人群,为这样的情怀点赞!”“健康的孩子尚且难带,更别说这些特殊儿童了,让爱接力!”……粉丝们热情的留言超乎我们的意料。

  去年4月,“老家”首次和大家见面,这让我们在纸质媒体之外,用新媒体的方式和读者“互联”。从去年6月的“灵峰骑迹”开始,“老家君”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在浙江开启了一段奇妙的旅程——

  我们在海边画画,我们去山间寻梭;我们拍摄乡间面孔,我们走进山村支教;我们是乡愁柚递员,我们用心写下家书……从“老家”出发,我们开始留意自然和万物生长的秩序,关心滋养它们的广阔世界。老家,这个“家”,不是简单指每个个体的住宅,而是家乡、家园,那里的人和事,总是牵动着我们的心。

  正是基于此,一个想法逐渐在我们脑子里成形:集结“老家粉”的力量,呼吁大家为老家的特殊儿童做更多的事!这几天,我们通过佳友民情快车新闻热线、“老家粉丝俱乐部”QQ群、“老家”微信平台、浙江新闻客户端向大家征集本次活动的受助对象和对本次活动的建议、想法,短短的时间内,收获了满满的正能量——

  衢州团市委得知后,第一时间在其微信公众号“青春衢州”上转发这条消息,并号召市内各地的团委机构及时转播,尽可能把消息扩散到衢州大地的角角落落,让更多特殊儿童家庭看到消息;

  新昌的王锡波看到消息后,愿意捐赠近600本新书《做事与做人》,他希望书里显浅易懂的小故事能给这些孩子们点亮一盏盏心灯,让他们从小不怕困难、树立理想;

  来自“老家粉丝俱乐部”的竺嫂和蓉妈,一位是曾经接触过特殊儿童的老师,一位是平常有空就去做义工的普通职员,在看到我们的呼吁后,深夜给我们发来自己的经历和感触;

  当然,还有我们“老家”的记者,每一个人都拿出自己的物件,尝试通过拍卖的方式,把爱传递给更多的人,为特殊儿童家庭到杭体检筹集路费……

  虽然“老家粉”来自天南海北,但他们有担当有情怀;虽然这是我们首次通过新媒体渠道向大家发出参与公益活动的邀请,但却得到了粉丝的大力点赞和支持;虽然我们的力量很小,但这爱心接力就像滚雪球一般,汇聚的是人间大爱。

  孩子,总能触动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特殊儿童,因为身心发展上有某些缺陷,因而内心敏感,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引导去帮助他们认识这个世界和把握自己的梦想。

  还记得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吗?那位在19个月时失去视觉听觉,脾气暴躁的小女孩因为有老师的引导、家人的关爱和社会的鼓励,拥有了丰富、生动而伟大的一生;还记得畅销书《爸爸爱喜禾》吗?一位父亲得知儿子患自闭症后,从无法接受现实到勇敢承担的内心转变,一封写给儿子的信在一夜之间被浏览十万余次,被感动转发及评论数万条;还记得电影《有一天》吗?娓娓道来 9名特殊儿童与众不同的生活,有笑有泪,有爱有梦……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我们难以忘怀。在众声喧哗中,我们依然渴望看到感人的场景,听到温暖的故事,做一个有善心的人;在形色匆匆中,我们愿意驻足聆听,愿意慷慨解囊,愿意将爱继续。

  “人生中不可挽回的事太多,既然活着,还得朝前走。经历过巨大苦难的人有权利证明,创造幸福和承受苦难属于同一种能力。没有被苦难压倒,这不是耻辱,而是光荣。”我们在采访中感受到的,是一户户普通的家庭面对生活磨难时,那种乐观、向上、积极的态度;我们想通过这次活动传递的,是人与人之间平等友爱、守望互助、牵手向前的社会风貌。

  这就是“老家”一直在呈现的人间真情,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只有心中盛满人间的真情,头脑装满天下的道理,才能通达真理的意义。

  在这里,我们感谢各位热心人士,你们无私的奉献,让大家感受到“老家”的温暖;你们深厚的爱,铺就着孩子精神的未来。

  在这里,我们也再次邀请你加入我们的活动,关注和支持“特殊儿童家庭健康保障计划”,同时,孩子们和他们的家庭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更需要社会的耐心、关爱和接纳,如果有机会,请走近他们,了解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让我们共同努力,把这份爱,一直传递下去。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7 特别的爱,伴你同行 2015-07-07 3936839 2 2015年07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