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新闻时评

真相不该
迫于质疑倒逼

  舆论监督不是万能利剑,可以任意挥舞。每个人都是舆论河流上的一只船。掌好言论之舵是责任,也是底线

真相不该

迫于质疑倒逼

  朱 玲

  这个端午不太平静。三天假期,南京、无锡、马鞍山等地,多起交通事故惨烈发生,生离死别只一瞬间,端午节成了端午劫。

  其中,一起6月20日下午发生在南京秦淮区的车祸,尤为引人注目。“一辆宝马轿车以‘闪电’般的速度闯红灯,在路口撞上了一辆正常左转弯的马自达轿车,马自达轿车后半车身被撞得粉碎,车上两名年轻人当场身亡。”这样一段描述,在网络上随处可见。“宝马”、“闯红灯”、“闪电”、“粉碎”、“当场身亡”,这些词汇冲击着我们的眼球,让人惊愕之余,不免猜疑四起。

  事实上,在很多报道中,“肇事者弃车逃逸”、“用头撞墙被戴头盔”、“现场发现粉末状物品”、“肇事车处查封状态”等描述,也或明或暗在引导我们,此事故非同寻常,背后定有蹊跷。由是,伴随现场视频与照片四处散播,传言也不胫而走:狂飙200码、酒驾毒驾、无证驾驶、嫌疑人被掉包……

  都说,谣言止于真相。对事故相关报道做一番梳理,会发现这次真相来得有点曲折、腼腆。

  20日下午6时,南京警方第一次通报事故情况,肇事者在离开现场后,被警方找回并控制,并未提及肇事者身份以及是否酒驾、毒驾。此时,网上已是议论之声纷纷。

  当晚8时,中新网一则消息,激起舆论层层涟漪:“记者从警方获悉……被抓获的逃逸肇事嫌疑人许某某没有行驶证、没有驾驶证,同时警方在肇事车内搜出冰毒,肇事嫌疑人许某某疑为毒驾。”而这也正是一些人质疑凿凿的论据源头。

  21日凌晨2时,南京交管局官方微博发布第二次通报,肇事者为王季进,并无酒驾与毒驾,且其驾驶证仍在有效期内,车内粉状物是玉米粉,肇事车系原车主抵债。诸多媒体紧跟一步,澄清事实真相,但似乎说服力有限,甚至更有人将“洗白”的帽子扣到了警方头上。

  我们有理由相信,全国民众瞩目之下,南京警方不敢也不可能对事故真相动手脚。但为何在警方通报之后,疑问声音依然熙攘不绝?时隔数小时后,剧情陡然反转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审讯、侦破需要时间,案件诸多细节尚未一一公之于众是不可忽略的另一方面。正因真相扑朔迷离,所以大众怀疑不断。面对有误的报道和混乱的声音,警方本该尽早做出详细澄清和解答,有哪些确凿证据已经掌握,案件复杂度几何、进展如何,总不至于所有信息都是机密。

  但遗憾的是,两次情况通报都是简单的一纸公文。直至23日下午,传说中的“南京警方将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相关情况”,未见一点动静。舆情也是警情,任凭舆论躁动,视质疑于无物,不让真相主动浮现,继续以往自说自话的保守路线,那么只会陷入被动。

  豪车、超速、情绪失控,诸多敏感元素汇聚在一起,势必点燃大众的正义感与知情欲。愤怒与不信任交织,舆论呼声高涨,声声讨伐事件真相,声声讨伐官方权威。在互联网时代,舆论监督之于正义公平的实现,其正面意义不可否认,但它不是万能利剑,可以任意挥舞。当质疑成为一种惯性,对政府之言动辄捕风捉影、冷嘲热讽、妄加推断、无端怀疑,这就不再是一种正向力量,而是在搅浑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情绪宣泄,更是对社会进步的阻碍和伤害。

  殊不知,一己之言,倘若置于网上,即是现于世界,影响力不可估量。近日,山东潍坊翟岩民等人组织策划“访民”滋事一案,也正印证了舆论之剑的双面性。向政府施压,围观和声援成了业务,不明真相黑白的群众,或贪一时之财或图一时之快,稀里糊涂被裹挟其中,为不法分子所利用的也不在少数。

  每个人都是舆论河流上的一只船。掌好言论之舵是责任,也是底线。不跟风盲从、不主观臆断,科学推论、理性发言,对社会和政府保有信任与信心,这是现代公民的文明素养。当然,在这其中,媒体的职责不可丢,政府的作为更不能少。希望南京此起交通事故的真相能尽早水落石出,也希望真相常在,不再总是迫于质疑与谣言来倒逼。


浙江日报 新闻时评 00003 真相不该
迫于质疑倒逼
2015-06-24 浙江日报2015-06-2400010;3925514 2 2015年06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