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影,就会有奇迹
吴孟婕
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21日晚揭晓,浙江蓝色星空影业出品的《烈日灼心》成了最亮的“星”——3位男主演邓超、郭涛、段奕宏同时捧起影帝奖杯,导演曹保平获最佳导演奖。这是浙产片的一个新“纪录”。
为期9天的上海电影节,举行过百余场发布会。身处现场,眼前“飘”过各种“空前”的大项目、大片和光彩照人的明星。那些前呼后拥喜欢用数字造梦、把电影当成体力劳动的投资人和演员,往往念完发言稿,就争分夺秒地赶往下一个“场子”,也有人会留下来,接受群访、专访,尽可能满足不同媒体的“独家”要求之余,常常会抛回“看片了吗”、“觉得怎么样”的问题,伴着热切和期待的目光。如果讨论得投机,结果常常是一起错过各自的“下一场”。
电影人的真性情,构成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一大隐性魅力——普通观众和读者或许看不见,许多银幕“奇迹”的背后,有许多值得记录的光影瞬间。
比如为什么要花大力气拍电影?“因为电影是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好的礼物。”这是导演陈凯歌的回答,在电影市场奔跑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他用7个半月的时间辗转多地拍摄的新片《道士下山》,被业界评价为“任性、奢侈”。
影片根据徐皓峰的同名武侠小说改编,讲述了小道士何安的奇幻旅程。发布会现场循环播放的国际版预告片,水下沉船、荷花满池、山巅习武等各种奇景令人目不暇接,但陈凯歌强调自己并非技术控:“我更专注于塑造好的故事、鲜明的人物,用艺术为技术提供坚实的附着地。”
比陈凯歌更任性的,是刚刚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凭借十年磨一剑的武侠片《刺客聂隐娘》大放异彩的侯孝贤。也因此,他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的两次公开亮相,吸引了众多媒体和影迷到场。
拍《刺客聂隐娘》,侯孝贤“自说自话”地用了早已“落伍”的胶片。他还坚持选择实景拍摄,从武当山到神农架,再到红山军马场,带着张震、舒淇、周韵和他的那班老伙计,一边拍,一边等——等云等雾等蝴蝶,一边放弃——辛辛苦苦拍到的镜头,因为光不对、气氛不对、美学质感不对,“必须重来”。
几乎走到哪里,侯孝贤都像在戛纳手握奖杯时那样,面色严峻,显得固执又孤独。面对主持人的反复试探,他仍然固执地表示不会拍商业电影:“你以为拍商业片很容易吗?其实很难,要考虑市场、观众、投资方,也要照顾到观众对故事的接受度。所以,我在戛纳说‘我只会这样拍’,真的不是气话。”
导演贾樟柯和上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第七次合作的电影《山河故人》举行亚洲首映式,后者笑称: “我们不是为了真的‘黄金’,而是想用光影呈现一些跨越漫长岁月的人的情感故事。”
人,总是离不开光。从成名作《小武》以来,怀旧的、喜欢和老乡抱团的普通人,成为贾樟柯电影里反复出现的主角,那些忧郁又动人的对未来的向往,是只有还在奔跑、尚未抵达的人才能体会到的甜蜜感。
金爵奖颁奖典礼上的影帝“奇迹”,总有些耳熟。仔细回想,在《烈日灼心》主创见面会上,曹保平也用过这个词:“有一段邓超和段奕宏的对手戏,邓超前一天拍完,段奕宏得对着空气去‘接’。他看了两遍拍摄素材,开拍前,要求再看一遍。最后,一遍‘合’上,完美无缺。你能说这仅仅是‘奇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