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元大坑村农民探寻生态种菇——
废菌棒里产“黄金”
本报见习记者 金春华 县委报道组 陈传敏 通讯员 黄卫华
初夏,本是菇农们忙着制作新菌棒的时节,为何还有人把菌棒重新碎成了粉末?记者去往庆元县黄田镇大坑村一探究竟。
“笃笃笃”,阳光明媚的早晨,大坑村村民钟少文正把一段段看上去很新鲜的菌棒用铁耙敲碎,大块、小块、碎末围着他,已把他的胶鞋埋了起来。敲了一阵后,钟少文又把这些碎菌棒扫进一个畚箕,挑到他家门口一条已经扫干净的水泥通道上,一层层铺洒均匀。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木屑发酵的味道。
这个已经做食用菌27年的“资深”菇农憨厚地笑着说:“我是在做菌棒啊。这是在用废弃菌棒制作原料。过道上人来车往的,可以把菌棒踩压成细末,方便再次加工。”
经过技术改良,现在的食用菌种植大都不用直接种在新砍下来的木料上,但是仍要求木料是非腐烂的。也就是说,如果一段菌棒已经长过菌菇,就只能“沦”为柴火,被晒干烧掉。
废菌棒,加点“料”再利用
到底什么食用菌可以使用废弃菌棒做原料呢?
钟少文带我们来到一块空地上,摆着几个“晒菇摊”:两条长凳上面搁两三根竹竿,上面铺着一张竹篾编织的晒席。晒席上铺满了一个个身形怪异的家伙:一个圆乎乎、肉嘟嘟的菇柄,上面长了二三十个淡黄色的“小喇叭花”,层层叠叠,一朵一朵向上伸展。尽管已经经过太阳暴晒,但色泽鲜嫩而明快。
“这叫黄金菇!庆元是个食用菌王国,但这个菇可是只有我们这一带才有哦。”钟少文自豪地说起一段往事。大坑是一个人口只有167人的小村庄,但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或曾经做过食用菌。2004年,钟少文到福建卖香菇,发现当地种有一种奇特的菌菇,形象、味道俱佳,名字也响亮,就把它“请”回了老家。“我们村里当时基本只种香菇,品种单一,感觉需要多些花样才能在市场上走得更远。”当年,有3户菇农种起了这新玩意儿。
由于是外来新品种,在庆元当地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种养方式,加上平时喜欢琢磨,这几位“尝鲜者”在做黄金菇的菌棒里加了点“料”。“当时,村民们种黄金菇就是一种尝试,也没有像种香菇那样严格按照种植规范来操作。有些人就把一些做香菇菌棒剩下的已经有点腐烂的木料放到了做黄金菇的菌棒里面。没想到反而出菌快了很多。”黄田镇65岁的食用菌老专家吴益昌介绍说,这个尝试正好对上了黄金菇喜欢腐蚀性木屑的特殊习性。
这样,菇农们就想到了长完香菇后本来准备扔掉或烧掉的废菌棒。几次实验下来,真的就给他们琢磨出了门道。
黄金菇,错档期填空白
“一根黄金菇的菌棒,新鲜木屑原料占二成;剩下的八成均可再次利用杂菌感染的菌棒和已出过菇的香菇、灰树花、黑木耳废菌棒。这样每根可以省2块钱左右的成本。”钟少文指着在路边堆着的一堆还包着菌袋的菌棒说,“我们村里的废弃菌棒不够用。这些是我从隔壁竹口镇拉来的。发菌失败的付人家4毛钱一根。对于卖家来说,可比以前直接拿去烧掉划算多了。”
在几年的尝试中,他们还发现木耳的废弃菌棒效果最好。所以每到9月份,木耳发菌时间结束后,大坑村种黄金菇的菇农就会开个农用小三轮,去邻近乡镇挨家挨户收购。那些木耳种植大户看到他们上门是“又爱又恨”,“恨”的是这说明他们那些迟迟不发菌的菌棒已是“无力回天”,“爱”的是一年的损失又降低了不少。
除了节约成本、减少木材消耗量,黄金菇“与众不同”的上市时间也是菇农们选择种它的一大缘由。在庆元,占食用菌产量大头的香菇和黑木耳主要在10月开采,持续到来年3月份;而黄金菇从3月份开采,一直采到端午前后,错开了香菇、木耳的上市高峰期,填补了市场空档。据悉,今年的黄金菇干菇市场价卖到了22元1斤。
从钟少文家往村尾走几步,就是一连片的食用菌大棚。掀开黑色的遮阴帘子,里面一个接一个的木架子上,一朵朵黄金菇正在静静地生长。鹅黄色的菌盖,嫩白肥硕的菌柄,煞是好看。钟少文今年总共种了1.7万袋黄金菇。按照前两年的经验和今年的行情,一袋菌棒一年可以有3块钱的收入。
据悉,目前整个黄田镇已种有黄金菇约20万袋。这个曾经也是把废弃菌棒随地乱丢,甚至堵塞了溪流的小镇,因为这小小的黄金菇,而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再利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