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美丽乡村·创时代

三门小伙建成生态混合养殖场

台湾鳗鳅“游”进三门湾畔

  记者 叶晖 通讯员 李贝妮 杨颖

  你见过体长达16至20厘米,比普通泥鳅大三四倍,重达半斤多的“泥鳅”吗?记者在三门县亭旁镇的九连池家庭农场,见到了号称“鳅中之王”的“台湾鳗鳅”。

  “我是去年8月份开始养殖,目前有17口养殖塘,养殖面积15亩。”说起自己的养殖大泥鳅的经历,该农场负责人赖常产一下子打开了话茬。

  赖常产是一名“80后”,他告诉记者,自己是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小伙。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小赖从朋友那得知养殖“台湾鳗鳅”收益可观、前景良好,加之自己对养殖有着浓厚的兴趣,就萌生了返乡养殖“台湾鳗鳅”的想法。

  去年4月,赖常产在老家承包了15亩山田,并将其改造成生态养殖塘。经前期准备,赖常产开始“台湾鳗鳅”养殖。为提高养殖技术,小赖多次跑到杭州、金华等地“拜师学艺”。

  鱼苗投放后,小赖就把家搬进养殖场。他早晚定时观察水质,科学喂料,还时常上网查询资料,参加培训,想方设法提高鳗鳅的存活率。“我养的鳗鳅成活率可达95%。”小赖自信地说。

  “台湾鳗鳅”到底长啥样?在小赖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其中一口塘,只见塘里的水面平静,漂浮着不少绿色水生植物,怎么也找不到鳗鳅的影子。“中午,鳗鳅全部躲到塘底歇息,一般都是早、晚才会出来觅食。”赖常产的一番话解除了记者的困惑。说话间,赖常产拿起网兜伸向水里,只见他熟练地在养殖塘里晃动了几下。不一会,网兜里就出现了一条条肥大的鳗鳅。

  和普通泥鳅相比,“台湾鳗鳅”外表上看上去没有多大差异,就是体型比普通泥鳅大许多。小赖捞起一条“大家伙”,掂了掂重量,笑着说:“现在还不算大,等到8月份上市的时候,鳗鳅会更肥更大,每条重达半斤左右,也能卖上好价格。”

  “虽然还没上市,但已有不少客户前来预定。”谈及鳗鳅的销路,赖常产脸上写满了喜悦,“如果养殖得好,每亩年纯收益可达四五万元。”

  记者看到,小赖的“家庭农场”养殖塘规划有序,沿岸种有各种果树苗,一群生态放养的土鸡正悠闲地在塘边觅食……“我想把养殖场建成生态混养模式,鸡粪可以肥沃养殖塘的泥土,果树既可以美观环境,还能给鳗鳅适当遮阳,可谓一举多得。”赖常产信心满满地说,明年,他还准备再在塘里试养大田螺。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创时代 00022 台湾鳗鳅“游”进三门湾畔 2015-06-09 3895556 2 2015年06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