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港澳投资在浙江

港澳风,一路到“浙”里

  港澳风,一路到“浙”里

  文/ 陈爽

  为积极吸引外商、港澳台商投资,提高引资质量与水平,助力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建设“两富”浙江、“两美”浙江,5月7日起至第十七届“浙洽会”举办前夕,本报每周推出“外资在浙江及港澳台资在浙江”系列专题,全景式、聚焦式展示浙江引资发展情况,敬请关注。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内地犹如一个探索改革实验的“新生”,缓缓地向世界敞开了大门,香港和澳门,带着深深的信任和期许看好内地,成为那个时期投资浙江最早、规模最大的地区。

  当海风洗去骨肉分离的百年铅华,1997年和1999年两个节点上演的回归盛事,证明华夏民族血浓于水的根脉维系,最终经受住了时间的颠簸和洗礼。回归后的港澳,面对的是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积淀,变得更加开放、蓬勃繁荣的内地市场。

  2003年,对于内地与港澳的经贸合作大局来说,是历史性的一年: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澳门特区政府先后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两个协议(简称CEPA)的先后签订,使“一国两制”原则下的港澳与内地贸易投资趋于便利化。

  风潮随势而动,内地与港澳经贸往来的顶层规划与时代同步发展,十二年来,内地与两地连续签署十个CEPA补充协议,使经贸开放涉及领域日益扩大,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朗,粘合度不断加深。

  若论及与港澳两地相似度高、共同点颇多的省份,浙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选项。浙江与二者有太多相似的元素:民营经济占主导地位、市场繁荣发达、海洋特色明显,因为共同的根,文化上有天然的亲近基因;又因同样的经济活力和创新精神,浙江与港澳市场相互吸引,历来往来密切。

  官方主导的互通机制对经贸合作的助推作用明显;民间层面,浙江与港澳多领域互动频繁。早在2007年,香港贸易发展局在杭州设立代表处作为常驻机构,为浙港两地经贸交流架起一座便捷的桥梁。一场场浙江与港澳间的对接会、研讨会、交流会等常态化举行,港澳与浙江的经贸合作从传统制造业到金融到物流再到新型休闲项目,不断走向多层次、宽领域的纵深层面,一大批港澳企业在这里落户并大放异彩。截至2014年底,香港在浙江投资企业达22284个;澳门在浙江投资企业达328家。

  【多元融合】 源远流长的亲近潮流

  同源于中华文化根脉,因而具备了“无障碍”交流的天然优势,浙江与港澳轻易跨越了空间范畴的阻隔。翻开三地历史,浙江与港澳在地缘、人缘、史缘上的密切联系均有迹可循。如今,常态化的官方互动机制与民间形成的沟通模式相互促进,犹如和煦的春风,贯通于浙江和港澳两地,心理与文化上的共融为浙江与港澳间的经贸合作打下坚实的铺垫。

  这是一段源远流长的交流史,且仍然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据考证,浙江人是最早到澳门的拓荒者,可上溯至14世纪或15世纪;在如今的香港,活跃着超过30万的浙江人,其中不乏工商界翘楚、行业精英,这一数字仍在持续刷新。

  “我们的父母辈从内地来……你问他是什么人,他们不说自己是香港人的。”祖籍浙江的香港作家陈冠中在一次接受凤凰网采访时说,他坦言自己是“第一代认同香港的香港人”。

  像陈冠中一样,在包玉刚、李达三、邵逸夫、范徐丽泰等名人的身上都带有明显的“浙江烙印”,他们创造的传奇故事影响着香港近代史,影响了香港经济、文化以及生活等领域;在香港,赫赫有名的宁波帮、香港温州工商会等符号化的组织,也是两地经贸与文化交融的见证者。

  CEPA签订以来,港澳两地与浙江的交流、合作更加活跃,秉承优秀的交流传统继往开来,官方与民间两个渠道的沟通模式相互配合,浙江与港澳的经贸及文化交流走向了更高层次。

  省级层面主导的交流活动日益常态化:2005年1月16日至22日,浙江省委书记率团赴香港、澳门举办2005年“香港·浙江周”、“澳门·浙江周”活动,达成近50个合作项目,期间浙江品牌产品(澳门)贸易展示中心正式开业;五年后,省委、省政府再次在香港举办“香港·浙江周”活动,与港澳经贸互动更加成熟;2012年6月26日,浙港签署文化交流合作协议,这是继上海之后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签署的第二个协议,意味着浙港两地文化交流进入新阶段,同年举办“2012转型升级·浙港企业合作周”,全景展现香港现代服务业在品牌设计、服装、金融等领域的创新产品和服务;2014年4月,“活力澳门周”在杭州举办,成为展示澳门原创产品及葡语国家商品的鲜活窗口,澳门风情轻盈走来。

  由各级政府牵头组织的经贸互动如火如荼:嘉兴服务业项目(香港)推介会、海宁文化旅游项目(香港)推介会、安吉(香港)投资环境推介会等经贸推介会不胜枚举。

  浙江民间与港澳交流活动异彩纷呈,与官方活动相比,涉及领域更细致、分化:2012年,澳门温州人商会成立;2013年,“中国香港(地区)商会——杭州”落户杭州市下城区;香港大学生来浙江金融企业实习;1000名民企“一把手”参加在浙港两地开展的“浙江民营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培训工程”……民间交流与官方全局性引领相配合,共同形成一股合力,营造出浙江与港澳全方位、立体式交流的图景,对两地经贸合作的催化作用明显。

  港澳企业对浙江投资逐年增长,香港地区常年居于我省境外直接投资来源第一的位置,众多的在港浙商二代也酝酿着投资家乡。资本是无界的,健康互动的双向影响也促使浙江企业将目光投向港澳:香港的法律、会计、金融等专业机构具有熟悉海外投资并购国际规则和市场的优势,香港本土成为浙江企业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和拓展全球市场的重要跳板;依托与葡语国家联系紧密的优势,澳门为浙江企业打开了与葡语国家经贸往来的大门,送来逾两亿人口的发展商机。与港澳地区的良性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拓宽着浙江企业的全球视野和发展格局。

  【合作共赢】 缔造协同进步的传奇

  相熟相近的关系维系,让港澳与浙江之间的心理距离趋于无限缩小。相似的市场经济氛围,使港澳企业落户浙江后,与本土的磨合期普遍较短,且鲜少出现“水土不服”现象,一些优秀企业自觉与浙江本土经济社会发展的节奏契合,融入当地生活各个领域,为当地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港澳风。

  以港资企业为例。在浙江,人们总能在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中,轻易找到港资企业的影子:到银泰百货享受一站式购物的便利、去汇丰银行体验在岸和离岸的优质金融服务,或者将华润地产的楼盘纳入置业考虑范畴……港企已影响到浙江人生活的诸多方面。

  22284家企业分布于浙江,除玩具、礼品、灯饰、服装制造等日用轻工产品外,还涉及电子、汽车(配件)、机械设备、医药、化工等行业,因内地对香港执行特殊的外资开放政策,港资积极参与浙江港口、道路、水电燃气等基础设施和仓储、航运等限制类第三产业的投资,在浙江城市化和港口建设中留下的港资印记,也成为浙港两地“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有力证明。

  2006年,香港机场管理局参与投资杭州萧山机场,这是自CEPA实施以来内地与香港签署的最大合作项目,香港先进的机场管理经验,为萧山机场拓展国际业务,建立航空港地位打下坚实基础;2012年,港铁参与杭州地铁营运,成立杭州杭港地铁有限公司,负责杭州市地铁1号线25年的经营管理,为促进杭州后续的地铁建设和运营提供了成熟的参考;港资企业参与杭州绕城高速公路经营,有效解决了高速公路与省际公路的车辆在杭州的过境交通及市内车辆出入境交通问题。

  作为世界知名的国际型港口,香港在港口建设、运营及服务等方面成绩卓然,出于对浙江港口经济前景的高度信心,港资企业积极投身港口建设:港资背景的宁兴集团参与宁波港相关项目运营,舟山港总投资50亿元的金塘集装箱码头项目由宁波港、香港宁业(集团)公司合作共建……

  港企扎根浙江,与城市共同成长,改变了城市面貌和当地经济的体量,诠释着新时代两地经贸合作的内涵,与此同时,不少香港企业主动与浙江本土发展理念融合,顺应形势,参与到新的投资领域。

  多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在浙江不断深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一批有相同诉求的香港休闲项目落地浙江,以“绿色发展”的形象快速形成规模效应:在安吉,因为本地良好的生态和毗邻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区位优势,港中旅、Hello Kitty、帐篷客等休闲项目相继入驻,互为犄角之势。浙江安吉乐翻天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裁徐明敏对未来表示高度乐观:“不但不会存在无序竞争,反而因各具优势和特色而形成合力,使安吉休闲产业成为真正的旅游品牌。”香港独资的聚福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落户遂昌,该项目将当地茶产业与汤显祖、江南水乡等文化内涵融合,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于一体,形成了以现代农业带动一产的多产业综合发展模式,成为港资企业与我省倡导绿色发展理念高度契合的典型探索。

  港企凭借日益增长的社会影响力,将香港先进的现代服务及管理理念融入了当地:标准化的管理理念是慈溪市慈林医院的亮点所在,该院主动引入美国JCI和DNV认证机构对医院的标准化操作系统进行认证,“以患者为中心”,慈林医院首席运营官CE0江波说,“最大化地释放‘人文关怀’,才是现代医疗服务的本质。”在德清,对于裸心谷休闲度假村项目“封闭式的管理”理念,当地员工在经历了“排斥—不解—接受—融入”的心理历程后,逐渐找到对“裸心谷人”的高度认同。

  【好风借力】 同享无限精彩的未来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浙江以“两美”战略为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被誉为经济发展“绿色引擎”的现代服务业是探索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去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47.9%,浙江省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势头已初现端倪,再加上坐拥“四加六”国家战略,浙江对现代服务业发达的港澳企业来说,正形成新的吸引力。

  现代服务业的兴旺发达程度成为衡量整个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经济结构中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体现着一座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2014年,我省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比第二产业高出0.2个百分点,首次从“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的稳步增长给我省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为我省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路径。

  香港是中西经济文化交融发展的典型缩影。香港90%的GDP是由服务业创造的,在亚洲,香港在专业服务、创意、金融、物流等方面优势突出。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香港与内地经贸合作逐渐走出“前店后厂”的模式,从投资低端制造业过渡到投资现代服务业,而在CEPA框架下的服务贸易自由化为香港投资内地服务业提供了更多的政策便利。

  浙江将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香港积极在内地寻找服务业投资市场,引入香港先进的现代服务业,与浙江实体制造业互补效果明显,对壮大浙江本土服务业,提升“浙江服务”整体品牌具有重要意义。曾有一个香港企业主以该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为例,这样形容浙江现代服务业蕴含的巨大市场潜力:“这项技术在香港只能用于一家企业,而在浙江,至少用于100家工厂。”

  以创意产业为例,香港拥有亚洲创意之都和设计之都的地位,香港的设计力量与浙江广大中小企业存在广泛的合作空间,这个正努力向“微笑曲线”两端——产品设计和研发延伸的制造业大省,将迎来提升产品附加值、擦亮“浙江制造”的更多可能。早在2012年,浙江万事利集团邀请香港某著名设计师担任设计总监,香港一市场推广公司被宁波雅戈尔集团选为品牌顾问,这成为两地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合作的典范。另外,在“互联网+”时代,浙江以“电商换市”促进转型升级,电商行业发展迅猛,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到2017年,全省网络销售额预计将突破12万亿元,庞大的电商市场对数码、物流、金融等服务需求巨大,香港在这些方面的优势与此相契合,未来合作前景无限。

  如今,浙江享有多项国家战略利好,内外投资环境优越,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位置;本土方面,浙江坐拥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以及舟山群岛新区四大国家战略,浙江市场面临的空前发展利好,为香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

  去年12月19日,首班义乌—香港的国际航班起飞,义乌机场航空口岸正式投入使用,该航线成为联通浙港两地的“黄金通道”。香港,处于浙江与国际市场连接的枢纽位置,对深化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意义非凡。

  香港在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及外汇市场方面的经验,可为温州金融改革示范区的成长壮大提供成熟的参考。

  2013年初,《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后不久,以香港裕程国际集团为主投资的舟山洋山国际中转物流园项目启动;2014年,中海船舶(香港)有限公司在舟山投资创业投资企业,舟山全年新批14家外商投资企业中,新设的香港投资企业达7家。不久前,澳门工商界代表团来到舟山,对舟山群岛新区的海洋经济未来给予高度信任,并表示“愿推动澳门与舟山在经贸、旅游、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同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濠江激越,香江澎湃,来自港澳的风潮在浙江缔造的精彩已被历史铭记,而当下,“浙”里面临着更辽阔的发展前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对经贸融合趋于成熟的浙江和港澳两地来说,美丽的之江畔,犹如一幅巨型的记事簿,等待着被写上新的传奇故事。


浙江日报 港澳投资在浙江 00012 港澳风,一路到“浙”里 2015-05-29 浙江日报2015-05-2900009;浙江日报2015-05-2900010;浙江日报2015-05-2900011;浙江日报2015-05-2900014;浙江日报2015-05-2900015;浙江日报2015-05-2900018;浙江日报2015-05-2900020;浙江日报2015-05-2900016;浙江日报2015-05-2900017;浙江日报2015-05-2900019;浙江日报2015-05-2900021;浙江日报2015-05-2900022;浙江日报2015-05-2900023 2 2015年05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