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新闻时评

把脉灰色会诊

  “灰色会诊”不能拥有免于监管的自由,“执医”必须行走在阳光下

把脉灰色会诊

  王旭东

  据调查,政府试图推动的“多点执医”受到医生冷遇,不被鼓励的“会诊”走穴却热度不减。对于一些优秀的医生,“会诊”才是收入的主要来源。上海三甲医院医生在江浙沪基层医院“会诊”,酬劳至少5000元起步。

  此“会诊”不是彼“会诊”,这是一种“灰色会诊”。这些灰色会诊出场费很高,让一些医生向“钱”冲。灰色会诊“存在即合理”?首先,基层医院有“需求”意愿,能够请来大医院的专家会诊,可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拉大旗作虎皮”,当然,也会给病人带来更高明的医术服务;其次,一些三甲医院医生有“供给”愿望,高额的出场费是挡不住的诱惑。如此,“供求关系”很快建立,加之,处于“灰色地带”与监管盲区,很容易形成“风气”。

  有合法合规的、光明正大的“多点执医”政策,为何大医院的医生不屑一顾呢?“多点执医”需要进行备案、登记等程序,并且纳入监管之中,根本没有“会诊”自由自在,更没有“会诊”来钱快、获益丰。利益是杠杆,薪酬是动力,在“灰色会诊”与“多点执医”之间选择,结果也就不言而喻。“多点执医”遭遇“灰色会诊”的围追堵截,其原本的解放医生与提高医生合法收入的制度设计初衷也随之土崩瓦解。

  不妨对“灰色会诊”来一次把脉诊疗,从中找到问题的关键与症结,然后对症下药。“灰色会诊”不能拥有免于监管的自由,“执医”必须行走在阳光下。医改进入深水区,公立医院的医改进行时,告别“以药养医”机制,也将迎来解放医生、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医生更大价值的春天。为此,一方面必须深化医改,用改革精神与智慧铲除制约“多点执医”落地的阻碍;另一方面不能再对“灰色会诊”听之任之,必须将其纳入医德考核范畴与监管之列。

  ■我来打酱油

  @辽王海臣:名声在外,借助“会诊”舞台施展其才、捞外快,如此走穴热说起来也不奇怪。但是,增加医生收入,也是政府推动“多点执医”的主要意图之一。大方向相同,但为何殊途不能同归?“多点执医”虽饱含政府好心,但程序繁杂,更不排除人为的复杂因素。好心能否做成好事,政府敢否与“灰色会诊”拼吸引力也很关键!

  @李航帆:学术高超、医术精湛的医生碰上有钱的病患者,一方愿出场一方愿付费,对双方来说,无疑是相得益彰。但对绝大多数付不起高昂出场费的病患者来说,是极不公平的。这些“优秀”的医生,占据着公共资源为其搭建的平台去走穴,就像一些“优秀”的老师热衷于节假日收取补课费,再给班内班外的学生补课一样!

  @csfy1232012:让人担心的是,大牌医生忙着外地会诊捞金,自家医院的活儿谁干?自家医院的患者利益谁来保障?就好像是明星走穴,肥了自己,难免遭人诟病,何况是医生,以救死扶伤为天职,会诊多献爱心当然好,一心想着出去一趟挣几千块,与商人何异?


浙江日报 新闻时评 00003 把脉灰色会诊 2015-05-29 浙江日报2015-05-2900031;3898076 2 2015年05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