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梦想小镇三问

  潘毅刚

  近日去开张不久的梦想小镇先导区做了一次调研。在梦想小镇先导区230多亩的空间,短短的几个月,已集聚了240多个创业项目,2000多名创业者和60多家新注册的股权投资机构。

  梦想小镇承载的梦想,很大。无论从相关政府部门加班加点推进建设的一股干大事的精气神,还是一个个年轻创业者展现出的那股拼劲,让人振奋,对其充满期待。

  热血沸腾之余,对梦想小镇的“三问”油然而生。

  第一问:梦想小镇因何而生?

  从建设意图来看,梦想小镇是当前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类重要载体。近期我省出台了《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要在全省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梦想小镇正是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的抓手,更是加快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深圳蛇口开发区突破的壮举,当时,以蛇口工业区为代表,在荆棘中杀出一条血路,创新体制、突破障碍、招商引资,成为中国对接世界的窗口,也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先导区。一股南风吹来,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遂成就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中国奇迹”。

  当前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制造生产国,不缺产品、不缺资本,不缺人才,还有着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巨大市场,但缺的是创新,缺的是代表新趋势能引领创新创业的新一代企业家。

  当前我国经济最大的困扰就是产能过剩,过剩的大多是那些适应大规模、排浪式消费的产能,个性化、小批量的长尾消费市场空间,却缺乏有效供给,这是传统生产方式的企业所难以满足的。梦想小镇集聚的恰恰是这样一群能够满足这一需求的潜在企业家。与未来科技城海创园的“硬科技”海归创业不同,梦想小镇的创业者是新时期的“草根创业”,是产业更新升级中非常重要的边际力量,大有当年浙江民企在国际国内市场异军突起之势。

  回顾历史,当年的IBM、微软、苹果的创新产品很多来自收购创业小企业;放眼当下,阿里系、百度系、腾讯系、小米系的创新源泉,很大一部分亦是通过资本收购兼并,从“两创”小微企业中而来。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创新创业企业中,也有从大企业中“裂变”出来的种子。人才团队、项目双向加速流动,在资本筛选放大下,一股势不可挡的创新创业热潮喷涌而出。这或是梦想小镇顺势应时而生的主要原因。

  第二问:能为新一代创业创新者做什么?

  过去三十多年我们发展经济的经验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时代,政府提供的无非是廉价成熟的地块,几通一平之后,招商引资,企业落户,出产品、出效益,皆大欢喜;但环顾今天的大企业发展历程,类似脸书、阿里巴巴、百度这一类科技型、互联网创业时代的企业,草创之际,不要多少地甚至不要地,有好创意的创业者也不缺资本追逐,有的甚至只要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几个人就开始了创富之旅。这与工业化规模化大生产时代极大不同。

  正是基于这一变化,梦想小镇除了提供物理空间之外,更多的是从人的需求着手、关注细节、关注服务,为这一类创业创新群体搭建了平台,提供了支撑。换句话说,梦想小镇的建设者做的是,通过政府自身的改革、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和便利,营造有机生长的环境,让创业创新者在梦想小镇的创业创新成本降到最低,机会大大增加,剩下的则交给市场去检验。在这样一个“苗圃+加速器+产业园”的生态系统中,种子破土而出,加速迭代,成为参天大树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加大。

  第三问:衡量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理解了前两个问题,第三问就不言而喻。浙江块状经济发展时期,注重规模化商品经济,一根针、一根线、一双袜子、一个打火机,做到天量市场,这个区域经济特色就出来了,就算成功。这叫做“一县一品”、“一区一品”,这个“品”指的多是产品。梦想小镇成功标准是什么?很简单,那就是诞生一批批创新创业企业,诞生一批批类似马云式的敢于冒险闯出新路的新一代企业家。它的产物将不再是商品,而是企业和企业家。

  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样,梦想也不是马上就能实现。通往梦想之路,不怕远,就怕堵。梦想小镇作为创业创新空间,它的作用将远不限于所在的有限空间,因此要把梦想互联互通市场、互联互通世界的路,通过全面改革、全面开放、全面创新,加快疏通。

  (作者单位: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梦想小镇三问 2015-05-26 3880826 2 2015年05月26日 星期二